回忆我的父亲——葛松亭(3)
辛亥革命网 2011-10-0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葛祖忆 查看:
抗战期间,父亲闭门不出,因出门进城必须经龙王桥,桥上有日本鬼子站岗,行人路过必须向他鞠躬,父亲是一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者,一向极端仇视列强侵略中国,是一位力图排除内忧外患的革命者,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时荣立特等功荣获大奖状的英雄,是绝对不愿向日本鬼子低头鞠躬的,即使是非进城不可,也不过桥而是坐渡船过河,被传为佳话。
父亲学识渊博,胆识过人,生活勤俭刻苦,从来不图名利,更不贪图荣华富贵,1938年敌伪维持会会长徐宇春提供高官厚禄的伪职送来厚礼,父亲嗤之以鼻,并以原物全部退还,遗失决绝。尽管此时家庭经济极端穷困潦倒,父亲宁愿在家过着破衣粗食的生活,宁愿在家以养鸡养羊庭院种菜为生,虽然尚有几处极其低廉的房租可收(相当解放初期共18.6元/月)但父亲同情房客收入太低,竟不收房租,宁愿自己变卖衣物家具,令长女卒业回乡工作来弥补等……父亲的积蓄早已用光,要维持全家17人的生活,其艰难程度令人心酸!!直至1945年二姊师范毕业工作后家庭经济才稍有起色。
1950年8月,父亲曾一度当过南通市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四届会议的特邀人民代表,父亲焕发了青春活力,希望能于有生之年尽量将自己潜在的才能施展出来为党为民多做工作,他深入进行调查,弄清事实真相后,准备了书面材料,举证了十条理由为陈葆初的冤案辩护,他喜气洋洋的参加了人代会并缴上了他的书面材料,不料竟为此受到以“地主”论处的公开批评,父亲由于仗义执言而蒙冤,被无端剥夺发言权和公民权,后经法院调查证实父亲无田无租,于1956年又恢复其发言权和公民权。1956年由钱副市长荐其任政协委员,在政协负责南通地方志的编写工作,父亲又一次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为了要编写出一部真实可靠的地方志,父亲用尽心血去查证史料,每天编写至深夜,那种对待工作求实认真的负责精神,子女看了都敬佩万分!!
1957年父亲在政协学习班上帮助党整风时,父亲又一次用书面提出为陈鸣冤叫屈的十条理由,由于父亲是一位见义勇为的人,敢于说真话、重证据、干实事的人,而且是一位参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推翻封建皇帝的革命先驱,是南通籍唯一获得黎元洪大总统亲授特等功大奖状的英雄,对陷害陈葆初的人(时任政协副主席)敢于书面举证进行揭发让上级领导调查,做到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的党的政策,不料父亲捅了马蜂窝,领导人毫发无损,自己却被扣上“极右”大帽子,从此蒙冤受辱。1966年父亲病逝临终遗言令全家人简单办丧事,只需穿上一身白衣褂白帽白鞋袜,表明自己一生清白,家人照办。父亲真诚为党为民默默奉献的高尚人格和光辉形象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敬佩之心怀念他。
父亲不仅是党的患难朋友,而且是参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革命先驱,2011年3月14日中午12:40南通二台江海风韵栏目对其历史功绩予以认可,作为他的子女也感到无比光荣自豪,于2010年11月我们也参加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辛亥革命研究所召开的辛亥革命志士后裔座谈会,也感到无比的欣慰。但在我父亲1984年冤案平反结论上却把他说成是一般社会人士,由于父亲的冤情未肃清因此其身份有所改变。我们都迫切希望能有一张写着永远纪念的书面结论。
追忆《我的父亲葛松亭》感怀
革命先驱 推翻帝制 革命报馆 惨遭镇压
革命书刊 指明方向 唤醒群众 压倒群魔
一身正气 追求真理 襟怀磊落 肝胆照人
不图名利 不避艰险 为党为民 默默奉献
实话实写 惹祸上身 苦斗一生 可歌可泣
一生清白 含冤而故 悄然西去 抱憾终生
党有政策 洗刷奇冤 信心百倍 为父伸冤
彻底昭雪 人民不忘 英雄功绩 荣载史册
先辈精神 后辈继承 千秋万代 永放光辉
心灵家园 鲜花盛开 在天之灵 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