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桐:“有人格,有本能,人生则可自立”(2)

辛亥革命网 2011-09-28 00:0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严希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听家人回忆,田桐的父亲是清末新派学者,田桐在父亲的指导下接受启蒙教育。在武昌文普通中学堂读书时,田桐与同学宋教仁、居正、吴崑等

  后来陈天华因故离开,有人提出停刊,田桐坚持无论如何也要占领这个革命宣传的阵地,几经周折,程家柽承担了总编。

  190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提出建立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田桐热烈拥护,并积极动员《二十世纪之支那》社成员加入,他也成为中国同盟会发起人之一。8月20日,同盟会正式成立,田桐被举为评议部议员,后任书记部书记,负责机要。

  黄兴提出同盟会应有自己的机关报,而《二十世纪之支那》的半数以上社员都已加入同盟会,可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改组为同盟会机关报,得到到会成员的一致赞成。接着第三期《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也印刷完毕。但不虞之事发生了, 因为蔡序东在《二十世纪之支那》第二期上发表了《日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一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阴谋,触怒了日本当局,他们出动警车,查封杂志社,将已印好准备发行的刊物没收一空,还传拘宋教仁、田桐。

  宋教仁、田桐在日本警视厅一天就被提审了6次,由于他们俩毫无惧色,智勇双全、能言善辩,终于平安脱险。

  《民报》成同盟会机关报

  《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因为日本官方的查禁,按原计划成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已不可能了,1905年9月杂志社的物资设备全部移交给同盟会,经过短期筹备改名为《民报》, 成为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

  《民报》第一号于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出版。孙中山先生致发刊词,第一次用文字诠释了三民主义,革命党通过《民报》大力宣传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用世界各国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运动建立理论基础。

  同时,从1905至1907年间,《民报》一直与攻诋革命、宣传君主立宪的《新民丛报》就有关种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等焦点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新民丛报》在1907年第92期上自己做了结论:“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今则得法理论、政治论以为之羽翼,其旗帜益鲜明,其壁垒益森严,其势力益磅礴而郁积,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革命党所指政府为集权,詈立宪为卖国,而人士之怀疑不决者,不敢党于立宪。遂致革命党者,公然为事实上之进行。立宪党者,不过为名义上之鼓吹。气为所慑,而口为所箝。” 因此,革命党在同立宪派论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民报》发刊后,在海外留学界及华侨社会广为传播,香港、西贡、槟榔屿、河内、檀香山、新加坡、吉隆坡、旧金山、纽约、加拿大等地都设有代办所。虽然被清政府严禁,但流传到国内也不在少数。《民报》常常供不应求,最高发行量达到1.7万份。

  《民报》的执笔撰稿人都是孙中山先生身边的革命中坚力量,他们不仅革命意志坚定具有献身精神,还思想深邃文笔犀利如胡汉民、宋教仁、田桐、陈天华、章炳麟、陶成章、朱执信、刘光汉、黄侃、汪东、张继等,强势的笔阵深受国内外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欢迎。

  再创《复报》争取读者

  田桐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索的年轻人,在为《民报》撰稿、笔战的过程中,他认为《民报》偏重于法理方面的论述,为了争取中下层的读者,他想办一个通俗易懂的刊物与《民报》相呼应。田桐的建议得到柳亚子、高旭等同志的大力支持。1906年5月,他们创办的月刊《复报》开始发行。《复报》的第一号刊登了田桐以恨海为笔名发表的《满政府之立宪问题》一文,文中指出:“中国可以为民主之立宪也,万不可以戴满洲政府而为君主之立宪;中国可以联满、蒙、青、藏而平等之立宪也,万不可以戴满洲政府而为不平等君主政体之立宪。”他还指出,“立宪国者何?法治国也。法治国者何?以所立之法,为一国最高之主权之机关。一国之事皆归法以范围之,一国之人皆归法以统治……”明确地提出了民主立宪、以法治国的先进思想。

  《复报》文字浅显通俗,文笔淋漓尽致,更适合广大民众,所以风行一时。《复报》的主要作者田桐、柳亚子、陈去病等都是著名诗人,常用诗歌宣传革命。为了贴近普通老百姓,田桐尝试写白话诗,其中有警句“大哭一声皇帝墓,儿孙这样怎安排?”被大家传诵。

  主持《中兴日报》笔政

  1907年田桐奉孙中山之命去河内运军用劵,遭遇铁窗半年的煎熬。出狱后收到孙中山来信,要他及时去新加坡主持《中兴日报》笔政,田桐又匆匆上路。

  早在1903年,新加坡华侨陈楚南、张永福受革命思想影响,创办了宣传革命的《图南日报》,为南洋革命报的元祖,但因资金缺乏停刊,后改组为《南洋总汇报》不幸落入保皇党手中。

  1906年,孙中山与胡汉民到新加坡设立同盟会分会,筹备建立宣传机关,决定创办《中兴日报》为革命宣传阵地。由于南洋地区保皇势力较强,特别需要一位忠心于革命、笔战有经验、思想有创意、文笔有功底的人来主持,田桐就成为孙中山的最佳人选了。

  《南洋总汇报》的保皇派徐勤以《论革命必不能行于今日》首先发动论战,总主笔田桐立即召集编辑开会,分论点研究写作要点,按孙中山“攻心为先,以理服人”的主张发起驳斥。

  田桐、胡汉民、居正、陶成章等《中兴日报》的笔杆子都是革命党中能文善辩之士。

  当时,孙中山以“南洋小学生”为笔名,先后发表了《平实开口便错》、《论惧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识时务者也》、《平实尚不认错》等文,对保皇派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田桐以《泣告同胞之希望立宪者》、《革命军与响应军》等多篇精彩的文章投入笔战,还犀利地直指保皇派的国民宪政会与政闻社以宣传立宪思想为名,实际为诈取金钱。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