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台首任民政长杨恭甫(2)
辛亥革命网 2011-08-0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杨悌伟 查看:
农历九月二十六日刘凤朝窜到泰州,以借盘缠为名,向各商家、富户借钱作为军饷。泰州保卫团发急电,向扬州军政分府徐宝山请兵清剿。徐先是接东台电告,后又收到泰州紧急电报,于是就亲自率队伍赶到泰州将刘部包围。刘凤朝心惊胆颤,迫于压力,只好缴械投降。
十月三日,徐宝山用专轮将刘凤朝押解到东台。轮船刚停靠码头,杨恭甫等人率众前往迎接,经徐宝山招见诸乡绅详询事态发生和发展的经过后,立即将刘凤朝就地正法,斩首示众。在场民众欢声雷动。东台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在这块土地上被永远的埋葬了。
五、首任民政长
刘凤朝伏法的当天(1911年11月23日)徐宝山又亲自召集地方各界人士开会,组织正式机构办理地方事宜,决定成立东台县民政公署,代替清廷的县衙。公推杨恭甫为首任民政长。并广泛张贴安民告示。
这时,苏州也派来革命军十多人,宣传全国光复情况,演讲革命意义,督促组织乡团,联合军警巡查,以维持地方治安。扬州军政分府大力支持新任民政长杨葆寅(恭甫),予以正式委任。
光复后的首任民政长也采取措施,积极实行新政。首先将县署由邑庙迁往魁星楼办公,并聘请了拥护共和的人士任课长,课员等职。通过调查,磋商,采取了一系列兴利除弊措施,成立地方议会,整顿地方财政。规定了办事制度,改革了旧规陋习,如限期剪辫,劝禁缠足,废止跪拜等,新任民政长本人则始终坚持不取薪俸,并广泛深入乡里,听取民众心声。经过此一番斗争,基本稳定了政局,充分展现了共和政体的生机和新貌。
由于地方上封建势力盘根错节,旧衙吏们对新政的阳奉阴违,设障挑拨,蜚语流言。一年多后,终使他心灰意冷,愤然辞官,再返汉口,复操医业。对这段历史,他专门写下《东台民政事略》一书。辛亥革命这场轰轰烈烈地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因为其历史的局限而失败了。但是,为表达他对辛亥革命志士的崇敬,老人特赋七律诗一首:
功名盖世空古今,
手造共和废帝王。
人尽鸡虫争得失,
公如鸾凤独翱翔。
行藏知足襟怀淡,
饥溺关心德泽长。
步武美洲华盛顿,
东西万世荐馨香。
六、晚年杨恭甫
1913年,武汉医界同仁喜迎杨恭甫回汉,并推选其为“汉口医学研究会”会长。1916年汉口慈善总会人士提议募捐创建中西医院,保举“博通内经之书,兼明西医之说”的杨恭甫为院长。1920年9月在汉口后城由义门外建成了“汉口慈善会中西医院”(即现在中山大道利济北路口的“武汉市第一医院体检中心”所在地)。当年10月12日开诊。这是我国第一家中西医结合医院。此前,该院还开办了我国的第一所护士学校----“汉口养成所”。
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昌和汉口后,在宋庆龄、何香凝等人的组织领导下,汉口慈善会中西医院(当时改名陆军卫生医院,1927年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四方面军医院)为北伐军治疗伤病员达五千余人,为革命立下了显著的功劳。老人家的晚年,还被推选为“市卫生局中医士检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两度亲自主持本地的中医士考试。
年届七旬以后,杨恭甫因年事渐高,体力不济,手臂疼痛难举,辞退职务,吟诗作画,终其晚年。其题《潇湘春霁》画诗云:
晚年作画喜轻清,为写潇湘雨乍晴。
洗出万竿新世界,桃花流水可人情。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3月25日,老人因病在汉口逝世,享年七十五岁。先生由其后人移葬江苏省东台县北关桥唐家舍亦园。故乡人民十分怀念这位在民主革命中为乡亲们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为他举行了全县的追悼大会,并捐资在东台县城东公园建起了《东台县民政长杨公恭甫纪念碑》,表达崇高的敬意及深切的怀念。
今天,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日子,我们这些先贤的后人愿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起,以此文作为缅怀这位为祖国的社会变革和医学科学的进步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志士和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