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台首任民政长杨恭甫
辛亥革命网 2011-08-0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杨悌伟 查看:
我们即将迎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今天我们纪念这场革命,因为它是世界近代史上三大资产阶级革命之一(美洲独立战争、欧洲法国革命、亚洲辛亥革命),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一、医道出身胸怀大志
先曾祖父杨葆寅,字恭甫,晚年自号避庵,亦园老人。清咸丰七年(1858年)农历4月11日出生。世居江苏省东台市西杨家巷,十代行医。
恭甫婴年丧母,幼年丧父,但因家学渊源,为继承祖业,后在常州武进县名医费绳甫门下深造,虚心刻苦,医道日精。
光绪十三年(1887年),学有所成的杨恭甫,应汉口轮船招商局局长黄筱舫之邀,来汉悬壶,治无不效,声名鹊起。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派驻欧公使龚照瑗(安徽合肥人,字仰遽)出使西欧,途经汉口,腹泻不止。在本地医生多方面医治无效时,恭甫一贴即愈。龚氏感激异常,倾心长谈,相见恨晚。遂邀其以随员医官身份赴英、法、意、比诸国。
借此机会,杨恭甫得以有机会学习西方的政治,学术、商务等专业知识,在此期间他还曾翻译有《伦敦铁路章程》,《印花税章程》等译著,并绘制了《西欧航海图》。在欧洲历时三年,也是孙中山先生在欧美各国宣传反清的时期。
1897年自欧洲回国后,杨恭甫经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推荐,出任芦汉铁路测绘委员(芦沟桥--汉口)。由于经历了戊戌变法失败和庚子赔款之辱,他对清廷丧权卖国,民生每况愈下的现状深恶痛绝。其时,恭甫先生“交杨、宋、康、梁诸君子,挂戊戌党籍,热心救时,有志不逮。”,同时还与仕绅吴研人(名著《官场现行记》等的作者)、沈席之等人在武汉了创办《汉口时报》,大胆评议时政,积极主张改良,传播革命思想,推动社会进步,从而奠定了其投身革命的思想基础。
二、辛亥毅然返乡
宣统三年(1911年)农历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震撼世界的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我们的曾祖父杨恭甫,深知故乡江苏省东台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当地人民在清廷的统治下,被横征暴敛,衣食难求。有鉴如此,他于辛亥首义十天后,毅然乘船东下,离开如火如荼的汉口,于农历九月初三(10月24日)返回故土,联络反清士绅,暗中计议组织社团,迎接革命的到来。
当时,江苏巡抚程德全为保全自己在江苏的统治地位,于农历九月十五(11月5日)宣布对清廷独立。江北防军总司令徐宝山也于农历九月十八日(11月8日)在扬州成立军政分府,率先在江苏响应武昌辛亥首义。
消息传到东台后,人心更加浮动,局势更趋混乱。时任知县何阶平己经对大局失控,以致盗贼风起,民不聊生。曾祖杨葆寅当即联络当地开明乡绅,秘密前往扬州,苏州等地欢迎革命军来光复东台,以图尽快稳定大局。
三、巧应风云变幻
东台县原有清廷驻军缉私营,其负责人为管带刘凤朝。该缉私营名义上是缉私,实际上是贩买私盐,敲诈勒索,无恶不作,人民怨声载道。
在江苏宣布独立于清廷后,原定让缉私营调防扬州,但这支队伍刚离开两天,于农历九月十七日又突然返回,十九日更是向地方强行索饷,抢劫奸杀,并威胁要抢掠商铺,焚毁县衙,还架设“堕龙”(即小土炮)于县城要道。为防不测,地方土绅一面与刘凤朝周旋,筹饷缓兵,一面急电扬州军政分府求援。
为解危局,东台商会暗中与缉私营内军官吴登甲联系,以承担全部饷银为条件,制定出驱逐刘凤朝的计划,打乱了哗变军队的阵脚。由于走漏风声,二十三日四更天,刘率死党登船南去,仅其抢劫的财物就装了整整三大船。
当天上午,东台各团体在县城邑庙开会,一致赞成光复。他们仿扬州的临时办法,成立东台民政支部,由杨葆寅(恭甫)任支部长。并组建东台临时保卫军,报扬州军政分府备案。这一天是1911年11月13日,被后人公认为东台光复日。
四、斩杀刘凤朝
穷途末路的刘凤朝不甘心他们的失败,竟在二十三日当晚卷土重来。二十四日白天,这群残兵皆身穿红衣,公然持械在街市上横行。东台临时保卫军立即下令:“捕杀红衣兵一人,赏银五十”。一时士气大振,争相捕杀红衣兵。很快这批残兵有的逃命,有的投诚,被迅速瓦解。二十六日保卫军宣布军纪,改换制服。全军420人分前、后、左、右四队,分驻全县各地。根据扬州军政分府的命令,部队的任务为驻防兼管缉私,饷银每月四千四百余两,由地方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