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宁波小港李家兄弟(3)
辛亥革命网 2011-07-28 00:00 来源:光明网 作者:李名慈 查看:
李云书在总理任上最大的贡献,是邀集海内外各埠商会代表,共同讨论拟定了《商法草案》。1907年10月,大会在上海愚园举行。李云书报告发起讨论商会草案三点理由:一是华商与洋商贸易,洋商有法律保护,而华商无之;二是华商与洋商贸易,彼此无一定之法规,故不免有不公平之结果;三是政府颁布法令,向不令人民与闻,顾恒有窒碍难行之处。大会最后决定,由预备立宪公会主持商会的讨论编纂责任。这项活动,被后人认为是一次有领导、有组织、有明确宗旨的全国规模的民间商业立法活动。《商法草案》是这次活动的直接成果。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法规文献。这次活动加强了资产阶级的联合以及资产阶级与立宪派之间的联系。预备立宪公会吁请清庭实行新政,实际上也是利用皇权来发展资本主义。他们为此发动了三次轰动朝野的签名大请愿。腐朽而傲慢的清政府竟然不予理睬。这就导致了许多人在失望中转向革命党,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李云书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辛亥革命时期是宁波小港李氏兄弟参与政治的重头戏。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全符合民族资本家要求发展企业、振兴国家的愿望。李云书与其兄弟李薇庄、李征五一起,投入到了革命的滚滚洪流中。
介绍李云书加入同盟会的是他年轻的知交王一亭。王一亭辛亥革命前夕担任同盟会在上海筹饷负责人,到处为起义军筹款。李云书,这位“李家大阿哥”,不但自己屡捐巨款,还出头张罗,想尽办法为孙中山的辛亥革命集资。
上海光复、江浙联军攻打南京时,李云书又出任兵站总监,负责为前方供应武器、保障军需的事宜。辛亥革命成功后,成立了中华银行,其行址就设在李家南市的久大码头。不仅如此,连沈缦云的沪军都督财政长事务所也设在那里。李云书主管的李家久大码头所在地,不仅代发过最早的中华民国公债票、军用钞,还代收过各界为辛亥革命的助饷捐款。
因为实在忙不过来,李云书还请堂弟李咏裳在吉祥弄镇康新记公司代设了中华银行经理发行处。南京临时政府得以组建,李云书功不可没。
李善祥被选为镇海革命政府首任县长
李善祥(1880-1959)是我祖父李薇庄的堂弟。1899年,19岁的李善祥抛弃了科举之路,来到上海李氏“慎余”钱庄做学徒。25岁那年,李善祥回到镇海小港故乡,他在父亲李濂水的书房里读到了许多新学书籍。书中革命者为变法图强,拯救中华,不惜肝脑涂地、血荐轩辕的精神,使他茅塞顿开,如梦初醒,他决心开始新的生活。
李善祥意识到,要为国家效力,自己新旧杂糅的那点零碎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就进入宁波府中学堂,以旁听生的身份学习新知识。一年时间就读完了中学数理化的全部课程,还会操英、日两国外语。后来,他继续刻苦自学,在学习过程中深感民智不开,尤其是妇女不能接受教育,不能独立生活,终难逃脱封建势力的迫害。于是,不顾亲友、家族的非议和指责,他自筹经费,于1906年在镇海港口村开办了“务实女子学校”,号召妇女识字求学,自立自强,冲破封建牢笼。这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女子学校之一,也是李善祥振兴民族教育的开端。此外,他还担任了崇邱乡总董、镇海教育会会计干事等职,在乡间号召废除女子缠足的恶习,号召男子剪辫,并且亲自拿着剪刀上街去剪辫子。李善祥的鼎革之举,被一些人看成是“不识时务的怪人”,因为他在家排行老六,所以被人送了一个“六大糊”的诨号。
李善祥在小港期间,积极参加进步组织。他与小港革命党人唐爱陆相交甚厚,对唐先生抨击满清政府的进步言论甚为钦佩,经唐爱陆介绍,他加入了辛亥革命地方组织“新浙江革命同志会”,毅然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满清政府的民主革命运动。
1911年10月,革命党人举行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李善祥欣喜若狂,积极回应这一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他当即联络了会党同志组织发动了镇海县的起义,起义成功后,因他在民众中有威望,有文化,见过世面,被一致推举为镇海县革命政府的首任民事长(县长)。1911年秋季,镇海县城内艳阳普照,在“大教场”举行了镇海县军政府成立暨民事长就职大会,李善祥发表了激昂的就职演说。
李善祥执政镇海县以后,建立了新的各级行政、财务、教育体制,对镇海海口的要塞炮台进行了修缮,锐意改革,颇有建树。但他所接受的民主思想往往不被理解。面对这重重的压力,李善祥困惑极了。他认识到,剪掉了辫子,并不意味民主已经实现,官场依旧黑暗腐败。从政仅两个月,清廉自律的李善祥即愤而辞官。但他并不仅仅独善其身,而是怀着兼济天下的抱负,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李善祥一生报国爱民,极具传奇色彩。抗战期间,他的8个子女,全部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其中5个子女参加了新四军。二女儿李又兰在部队里与张爱萍将军产生了感情,后来结为幸福的终身伴侣。(本报记者任生心整理)
(作者简介:1946年生于上海,其父李祖夔系李薇庄的次子。李名慈为民进上海市委原副主委,现任上海市政协第十一届常委、副秘书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