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父亲刘揆一(3)

辛亥革命网 2011-05-30 00:00 来源:水木社区 作者:刘安鼐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我的父亲刘揆一,字霖生,从1907年至1911年,父亲代理同盟会总理责达5年之久,做了大量的工作,为革命作出很大贡献。 ,回忆我的父亲刘揆一

  1912年至1913年之间,我父亲一度入阁,担任北京政府工商总长。在他任职期间,曾发起组织一所名为“大同学院”的学校,目的在于为未来的革命工作培养一批人才。不料,袁世凯在暗杀宋教仁以后,对我父亲的所作所为,猜疑日甚。父亲乃以协助处理宋案为名,遄赴上海和孙、黄秘密会晤。随后弃职前往天津,创办《公民报》,运用报纸为武器,不断揭露袁贼的罪行。

  在他弃职去天津办报之前,袁世凯就派当时的内务总长朱启铃查封了开办不过半年的大同学院,遣散了大批学生。在他去津办报初期,袁世凯派人来我家找父亲密谈,以金钱官爵作诱饵,条件是不再在《公民报》上刊登反对帝制运动的言论,父亲严词拒绝了。

  1915年,袁世凯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密谋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袁之族侄袁英(号不同)出于爱国之动机,从其父袁乃宽内室窃得藏有此项密约副本的文件包,逃往天津,交给我父亲(袁不同在日本加入过同盟会,故与父亲相识)。当时,外间对袁贼与日使接触频繁,虽有怀疑,但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却了无所知。迄《公民报》获悉密约内容,予以揭露后,遂轰传一时,引起国内外的一致反对。《公民报》社址原设在天津旧日租界的旭街,父亲想到揭露《二十一条》的内容后,日租界当局必不会容忍它继续出版,故预先将全家迁出日租界。不久,报馆果然被查封了。同年冬,蔡锷秘密出走抵津,急趋我父亲寓所,以避袁探跟踪。父亲极力为之掩护,并为代购赴日船票,使其绕道去滇。蔡本拟约我父亲同去云南举兵反袁,因祖母劝阻乃止(祖母逝世后,父亲在讣告中述及此事经过)。

  隐退后坚持进步

  1919年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我的父亲却静静地守在家里,闭门课子,不再从事任何政治活动。1921年前后,母亲的病势越来越严重,父亲决定由天津迁家到北京就医。

  1925年春,孙中山先生逝世于北京。我记得父亲曾怀着悲痛的心情写过一首很长挽联去吊唁过。不久,父亲也离开北京到南方去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初,他又失望地回到北京,退隐家园,很少与外界接触。那时,家境十分困窘,他为生计所迫,就闭门著书,用回忆录的形式,写了《黄兴传记》。这本书在京津印书局印刷后,由我送往北京各书店去寄售。当时,家里的生活就是靠这笔书款贴补过来的。

  一·二八事变以后不久,父亲把全家迁回湖南故乡,我由天津转到上海求学,父亲也常往来于南京上海之间。那时,他和章太炎相过从,并不断以诗词唱和,借古讽今,抨击蒋介石的投降卖国政策。他所作的诗词,登载在一些非官方的报刊上,因而遭到反动当局的嫉视。

  1934年前后,有一次,我在暑假中到南京一家旅舍去探望父亲,看到他正在分发一本题为《救国方略之我见》的小册子。内容是呼吁国人督促政府恢复实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以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这大概就是他最后的政治主张了。

  抗战期间,他一直隐居在湘西洪江,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贫困夺去了他的健康,得了肺结核病。但是,他的性格却还是过去那样倔强,并不以清贫为苦。

  1948年,父亲已经70岁了,章士钊在上海记起他的诞辰,特亲自撰写了一篇《寿序》派人送到湘潭,以表祝贺之忱。原文对我父亲的一生作了概括的评价。略谓:“先生性长厚,寡言笑,实心任事,不计劳怨。弱冠即好与会党中游,马福益其至友也。吾识先生在甲辰、乙巳间,时黄克强先生创立华兴会,首事者12人,先生与吾皆在其列。领其事者,虽为克强,而会中一切之计,则先生独尸之。”解放前夕。我父亲一度去到长沙,和程潜、黄一欧等有过接触。不久,就又回到湘潭了。解放后,父亲被聘为湖南人民军政委员会顾问。1950年秋,听说父亲病重,我又回到故乡探视,并侍奉汤药。当时抗美援朝的战争爆发了,父亲虽已病倒在床,每天还要我给他读报。同年11月1日(农历九月二十二日),父亲病故于湘潭,终年72岁。湖南省人民政府致送了丧葬费。

  父亲死后,我想找到外间传说他已写好的《革命春秋》一书的遗稿,却始终未能寻获。只在书桌抽屉里发现有毛主席写给他的两封亲笔信,章太炎早年和他唱和的10多首诗,章士钊所撰的那篇《寿序》和一本为纪念叔父刘道一牺牲而编印的《衡山正气集》。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