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先父唐才质
辛亥革命网 2014-04-28 00:00 来源:长沙文史资料 作者:唐复南 查看:
先父唐才质,字法尘。1880年生于湖南浏阳县,世居浏阳西乡务农,至曾祖父雁峰公始读书。祖父寿田公,专心研究书典,不谋出仕;因家境贫苦,迁县城孝义里,设馆教书,维持生活,有子四人。大伯唐才常、二伯唐才中、先父唐才质居第三,季叔唐才升。
寿田公事曾祖母特孝,大伯、二伯为革命牺牲先父始终隐瞒,不使曾祖母知,忍恸装笑承欢,避免老人伤心。浏阳县人均赞称为唐孝子。终生诲人不倦,培养青年成才者众多。至年逾半百,仍操劳诲徒。1887年应浏阳刘春台先生聘,为其家庭教师,获馆薪接济家用。
寿田公精于古代乐器。谭嗣同先生与先伯唐才常,志同道合,往来密切,常向寿田公学习操琴。同时常与先伯研讨学术、议论时事、每至深夜,仍然高谈阔论,慷慨激昂,声溢室外。寿田公常加勉励,并再三叮嘱,戒骄戒躁。
先伯唐才常与谭嗣同结成生死之交,时人许之为浏阳双杰。戊戌变法失败,唐才常对谭嗣同等六君子之牺牲,异常忧伤,曾有“剩有头颅酬死友”之誓言,被迫出走日本,继续寻求救国道路。后从日本回国,与在沪进步人士容闳、严复、毕永年、林圭等聚数百人,准备发动自立军起义。因事败就义。二伯唐才中,因参与自立军,被逮捕入狱,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
先父唐才质,幼受祖父教导,发奋勤读,十五岁稍通经书。1897年,宛平徐云铸,视学湖南,废八股,改以策论考试取士,先父被录取县学附生。是年冬,湖南时务学堂成立,考入该学堂第一班学习,从学习中参加论政,积极从事维新活动。1898年8月,湖南选拔赴日留学学生,时务学堂学生录取七十人,正准备出发,而北京发生政变,时务学堂总理熊希龄被革职,大部份同学离开时务学堂,赴湖北武昌拟入两湖书院继续学习,因学生倾向维新均遭拒绝。
1899年,先父与范源濂、蔡锷三人同往上海考入南洋公学,其时梁启超流亡日本,闻先父等三人来沪,遂写信相招赴日,准备投考日本学校。旋经梁启超向横滨侨商筹款,于东京创没东京高等大同学校,梁自任校长。聘日人柏原文太郎为干事,计有前湖南时务学堂学生李炳寰、林圭、蔡钟浩、田邦浚、秦力山、蔡锷、唐才质、范源濂等十馀人,均入该校学习。
1900年,唐才常等图谋在武汉起义时,预约留学生有志者回国参助。大同学校湘籍学生除范源濂愿留日本研究教育事业、蔡锷因年龄较轻而决心入士官学校学习陆军外,林圭、秦力山、唐才质等均回国参与其事。不料,武汉行动失败。其时,先父留沪负后方饷械接应之责,得免于难。但因此被通缉剥夺学籍,含悲忍痛,与诸同志再度流亡日本。
1901年先父与秦力山、沈翔云等创办《国民报》月刊,尽情揭露清廷腐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鼓励全国志士,振兴华夏。出版经费,由主办同人自筹,中山先生亦有资助,《国民报》将出版之前,中山先生特嘱尤列自横滨送来五百元以利发刊。该报虽出版仅四期(因缺乏经费),而其革命思想传播远及国内东南各省。海内外有识人士,均赞许此刊为颠覆专制,宣扬民主先导。
以后,先父奉中山先生命,应澳洲雪梨华侨之聘,就学于斯葛士高等学校,兼主编东华报有十年。时满清政府在澳洲未设领事,我国人旅居澳洲经营工商各业者,约五万人,政府对侨民有利之事业或不利遭遇,漠不关心,常有虐待华侨事例。先父乃联络侨胞与当地政府据理力争;主持正义,因状况有改善。如向中国政府请派领事,保护侨民,创办华人教育,便利华侨子弟学习国语。又如对华侨所至各处,赌馆,鸦片烟馆林立,有损国誉,发起签名运动,请澳洲联邦政府,禁赌、禁烟,均具成效。
武昌起义前夕,中山先生派先父赴长沙联络焦达峰、唐蟒、余华六、杨秋湖等人,在长沙太平街杨福和豆豉鞭炮庄开会,密商发动49标和50标满清官兵起义,一举成功。焦达峰被推为临时大都督,响应武昌起义,派军援鄂,对扩展全国革命形势,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