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先父唐才质(2)
辛亥革命网 2014-04-28 00:00 来源:长沙文史资料 作者:唐复南 查看:
谭延闿任湖南都督后,电召先父回湘,担任湖南交涉司司长;因当时湖南外交清简,乃辞谢未就,退居顾问,对乡国新政进行协助。1913年,出任爪哇泗水领事,曾统计侨居爪哇的我国人,数达三十万人,在泗水管辖区域内者约十万人。泗水领事责任,相当繁重,虽尽心维护侨胞利益,但力与心远,措施自觉未尽如意,常引为憾。1915年袁世凯图谋复帝制,先父坚持不可,代表华侨通电袁及早退位,以谢国人,语句激烈,因而被袁革职。先父交卸职责自爪哇乘轮回国。凭栏静坐,思绪万千。突闻船员报告,谓接海上无线电称袁世凯已死,时正6月6日。大恶已除,心情大慰。
先父归国后于国民政府外交部任职。1937年抗战期间始卸去外交部委员会委员职责回湘。1938年偕我母女回浏阳西乡书堂冲避日寇。浏阳沦陷时,日寇杀人放火,书堂冲不能幸免,乡亲受灾严重,惨不忍睹。过路日军横冲直撞、迷失方向、掳夫带路,因而先父亦遭掳俘。全家惊慌失措,老母唯有拜求观音保佑。幸先父熟识日语,向日官员交涉,不得屠杀乡亲,破坏人民财产,并自述他与日本知名人士犬养毅等相识,日官员以为系其长官友好,将父送回,并下令日军官兵不得在书堂冲一带骚扰,因此,书堂冲附近之青草港、青草市,龙虎岭等地乡人均纷纷来书堂冲避难,以唐氏宗祠为避难所,一时有人满之患。当时当地国民党区县头目竟接二连三前来请先父出任汉奸组织——维持会会长。先父晓以民族大义,拒不为虎作伥。
日寇投降后,先父仍回长沙定居。1947年任湖南文献委员会会员,省志大事记编纂;所编清末维新运动专纪,戊戌变法、庚子革命事迹,并已完成初稿。
1949年7月,长沙和平解放前夕,全省各界知名人士签名,呼吁和平,先父积极响应,署名于和平宣言,刊载报端。且曾为长沙和平解放事业,效劳奔走,联络宣传。和平实现后,人民政府成立,应聘为湖南文史研究馆馆员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先父曾语家人云:“我遗憾一生,所学无所长,革命言论,不能实践,无坚忍之精神,无进取之勇气。乃一生最大缺点”。又云“我一生八十年间,可分三个时期:即奋发时期、烦闷时期、与胸襟舒畅时期。清末,政治腐败,心中愤慨,决废学跟从唐才常等先烈,组织自立军,联络长江黄河流域广大有志之土起义,志在消灭封建专制制度。摆脱殖民主义桎梏,缔造自由民主中国,树立文明政治,尊重人民,振兴农业。孰料专制余毒嚣张,换汤不换药,革命尚未成功,举国悲愤。一晃数十年,岁月虚度,深感抱负不能舒发,深恨两面派人物貌为革命,实则反对革命。1911年,千百有志者苦心斗争所取得的革命政权,经袁世凯政权演变为军阀官僚政权,及蒋介石法西斯专政,其腐化堕落与清廷无甚差别。在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任职,徒有虚名,并无职责,意气消沉,度日如年,此乃烦闷时期。1937年在浏阳故乡避乱,十年后,幸逢解放盛世,百业并举,晚年乐观新政,对共产党抗日救国,拯救人民的功绩,以及坚忍卓绝,艰苦奋斗的精神,极为敬仰,虽近残年,仍能努力追寻革命真理,研究马列精父,此乃胸襟舒畅时期。
先父在文史馆上班,十几年如—日,学习讨论,踊跃发言,对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深表敬佩,又仔细阅读周恩来同志关于知识份子问题报告、郭沫若副总理关于知识份子的使命报告,认为党关怀和爱护知识份子无微不至,自觉忝在知识份子之列,十分抱愧。旧时知识份子有畏外、媚外、自卑心理,特别是受封建思想影响最深之封建旧知识份子,对于科学技术,极不重视,更不了解学术革命、思想革命之真理,应加速自我思想改造,以符合革命形势的要求。
1962年先父跌伤左脚,行动不便,久未去文史馆参加学习,在家伏案书写、阅看书报。报纸载有重要新闻事件,圈划留存。常有老友来家,相互谈论辛亥革命烈土遗事,凡不见于正式记载者,则考证撰写汇编,期传后世,免致遗忘。
我父几十年风风雨雨,到了残年。又逢文革,所谓造反派借名大破四旧,进行抄查,所有笔记稿件。尽被抄毁,损失惨重,深为痛心,心情抑郁,惶惑不安。不久于1966年12月1日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六。其时文史馆送来治丧费及花圈。在家开了追悼会。九十高龄的肖仲祁老先生,含着眼泪说:“我尚未去,你先走了。”当时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