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扁舟》与“慎口慎行”:重读余佩鸿先生(2)

辛亥革命网 2013-09-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我的父亲余佩鸿先生是余祖言先生的幼子,十四年前的今天,父亲长眠不醒。在清理遗物时,先生的《笔鼓记》,自然而然地,被我们恭敬地奉

  手工课贾老师见笔鼓上一书一画均出自名家之手,遂亲自单独指导我用刀。贾师特别强调,重要部分断不能失其雄伟气魄,务须保持笔力遒壮,但又一定要忠实于原墨流动如生之形态。显然,这就要求有很熟练的刀法,我深恨功力不逮,爰请刻于三兄佩澍。以三兄之精技,乃经数月之工,始得完成。着色上漆,我自为之。

  展视之,观者无不称奇,称美!尤于先父之题词,莫不凝神注视,深思至三……

  自后,笔鼓伴我毕业于一师,伴我执教于三镇,如影随形,朝夕相处。

  抗战起,武汉撤退,我束装西上,将笔鼓与家中其他文具、书籍、碑帖一并藏于武昌麻城学寓。已渡江至汉口,忽得讯父病,遂急掉舟头,东下归里。未及一月,先父于旧历九月二十一逝世,时武汉已沦陷近二十日矣。

  后三年,学寓经理傅才三和炊事员先后受迫离寓,所藏文物被敌劫走,荡然无存。

  文物被劫,但不能劫去主人对文物的怀念。我常发痴想,劫者如真心“爱好文物”,则那笔鼓或许尚在人间,算来已有五十二年矣!

  我现年六十有八,上个月才走下讲台,结束了对社会、对民众四十六年的辛勤服务。

  回首平生,我自知学识浅薄,无功无绩,微微乎一穷教书匠耳。

  但是,《秋水扁舟》的寓意,“慎口慎行”的庭训,我一刻也不敢忘记。

  清夜扪心,我仰不愧天,俯不怍人,足可以告慰诸位先师,足可以告慰先父在天之灵。

  我之子孙,虽未见过那笔鼓,但我希望,读罢这篇小记,应该如同亲眼看见那笔鼓一样,务将其深意铭记心中,传诸后辈,发扬光大,直至永远。

一九七六年四月

麻城 毖耸余佩鸿 写于武昌

  [品绶案]:佩鸿先生在《笔鼓记》中所说的省一师的“校监江老师”江文波先生,罗田人。是余祖言先生的朋友。董必武创办武汉中学,他们都曾帮助过董必武,义务在武汉中学讲课。

  父亲长眠不醒,已十有四载。《笔鼓记》在我们兄弟姊妹的心中,似乎也扎下了根。但是,我们的任务并没有完结。

  一方面是我们自身,还要继续努力克服各种各样的毛病,时时刻刻将《秋水扁舟》的寓意、将“慎口慎行”的祖训,牢记在心中,执行在生活中,把晚节保好。另一方面,要下气力、下大气力,教育好下一代、下两代。

  尤其是联系到时下的境况,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巍巍然世界经济大国矣,高科技和现代国防越来越高、越来越强,巍巍然世界强国矣!但看看精神文明的建设呢?不能不令人忧心忡忡啊!在这种情况下,诸位先辈和先师《秋水扁舟》的寓意、“慎口慎行”的明教,更加应当努力谨遵,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像佩鸿先生一样,晚年“清夜扪心,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最后,我一定要说的是,我的亲堂兄品纪二哥(1924—2002,离休干部。南下时,湖北省鄂东医院即现在的黄冈市第一医院的接管、组建者之一,该院检验专业学科的奠基人)的生日和佩鸿先生是同一天,虽然只比佩鸿先生小16岁,但对佩鸿先生非常尊敬,他和他的子女们手中也都有一份《笔鼓记》。他和他的子女们在各自的工作和学习中都表现非常出色,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我以为,谨遵《笔鼓记》的祖训,或许也是原因之一吧!品绶书此亦谨纪念我敬爱的二哥二嫂。

二〇一三年九月十七日上午

先父最后一个工作日十四周年纪念

於武昌 珞珈山南坡 黄月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