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扁舟》与“慎口慎行”:重读余佩鸿先生

辛亥革命网 2013-09-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我的父亲余佩鸿先生是余祖言先生的幼子,十四年前的今天,父亲长眠不醒。在清理遗物时,先生的《笔鼓记》,自然而然地,被我们恭敬地奉
 

  我的父亲余佩鸿先生是余祖言先生的幼子,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一九〇八)九月十四,是一位离休教师。

  十四年前的今天,一九九九年九月十七日,清晨,佩鸿先生照例五时左右起床,照例像士兵一样认真仔细地整理床铺、内务,然后洗漱、打一套简易太极拳,然后自做早餐,餐后在室内稍许踱步消食,便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工作到将近十一点钟,才“下班”休息,小卧一会(类似于武汉老人们所说的“回笼觉”),准备再起来时就进午餐。多少年了,都是这样一套有规律的运转程序。

  然而,这一天,出事了。

  到了中午,儿子下班回了,孙女放学回了,该吃午饭了。然而,佩鸿先生却没有像往常那样起来,更没有像往常那样笑呵呵地走到餐桌前,边看边说:“今天又有什么好菜啊?”

  夫人去喊,不应;换了孙女去喊,仍不应;最后,当医生的儿子去喊,竟也没有回应……

  就这样,佩鸿先生长眠不起了……

  书桌上,摊开的是辛亥革命先驱、同盟会湖北分会会长余诚的文献资料;床头柜上,放的是余温犹存的茶水……

  没有“最后的话”、没有“临终嘱托”,就这样,先生走过了他平凡人生的九十二年,安祥地,安详地,极其安祥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清理遗物时,先生的《笔鼓记》,自然而然地,被我们恭敬地奉为了“遗嘱”。现谨恭录如下:

《笔鼓记》

余佩鸿

  我小时丧母,父亲在外,家境贫寒,八、九岁起就开始放牛、拾柴。初,未识牛性,被触,几至于死。拾柴须起五更,远至界河对岸罗田县的崇山峻岭。每见奇木异竹,心喜之,遂随担而归,依其形势,粗制各色小玩具。伯兄佩源、仲兄佩藩见而赞许之,议曰:“种田已不能糊口,使去学手艺,他日或可谋生乎?”

  民十三年,吾邑黄市成立乙种蚕业学校,两兄长遂送我至该校学习。将月余,即为先父招来武昌,入日新小学。我知求学机会来之不易,遂发愤赶课,竟以半年时间学完高等小学两年的主要课程。是年秋,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省一师设有手工课,延聘省垣名家执教,生动活泼,颇有成效,因而使我对奇木异竹喜爱之心复萌。

  一日,过平湖门,见一老翁柴筐内有一瘪竹蔸,以十文钱得之,我甚乐,翁似更乐。归而制成笔鼓。

  因其形瘪,两宽面平而略凸,两窄端圆而稍尖,于是恭请校监江老师于宽面画山水图,并乞如笔到悬崖或深径处,务添一拾柴童子。

  江师颇惊异:“初学雕刻,何以张布如此繁复?”

  我答:“山高峻,可以望远;水清澈,可以洁身。一叶扁舟,人在其上,是处‘安’而不忘危;加一樵童,是勿忘劳作与贫困,可以养德也。”

  江师笑而许之。画成,题曰《秋水扁舟》,款识“文波作”。

  捧归,请先父题字。父于三日后方提笔书其另一宽面。正文隶书三行,一行四字,曰“慎口慎行”;二、三两行各三字,稍低,曰“触尔目”,曰“警尔心”。第四行,行草书其号“任直”,下记年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