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治学的黄季刚——鄂籍辛亥南社先贤侧影·之一(2)

辛亥革命网 2017-09-15 11:0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黎文妤 查看:

辛亥南社的朋友们主要集中在江浙、岭南和湖湘三大区域,湖北籍人数虽然不多,但声名显赫,影响不小。本系列习作试择其尤者,从其人生的某一侧面予以简叙,以为自励兼与侪辈互勉。

  黄季刚(1886-1935),名侃。湖北蕲春人。辛亥革命志士,南社社员②,国学大师。

  司马朝军指出:“黄侃学术久为世人所重,但了解其人者却不多见。黄侃的一生, 反清、反袁、反日、反蒋, 堂堂正正,大节不亏。正学以言, 绝不曲学以阿世。黄侃又恰好处在一个新旧时代的转折点上,时代的急剧变化, 使他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传统文化这一持续了数千年的‘大传统’一夜之间沦为‘小传统’,新旧代序,雅俗易位,传统断裂,天翻地覆。黄侃始终坚守其学术立场——‘昌明中华固有之学术’,‘量力守故辙’,一生为国故招魂。时人或以为他‘开倒车’,笑骂者不乏其人。新文化的领袖们无不将他视为保守派的首脑。在‘新即等于进步、旧即等于反动’的简单思维模式下,黄侃长期被误解、被冷落。‘背时诗待素心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黄侃斥之为‘国粹派’而加以全盘否定,还应该看到他在守护和发展传统文化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黄侃虽为‘国故之魂’,但也‘为新国语家张目’,他的学说为钱玄同、罗常培以下的现代语言学家扫清了道路,打开了方便之门。”③

  黃雲鵠(1819—1898),字翔云。湖北蘄春人。黄季刚之父。1853年進士,歷任成都知府、鹽茶道等职,署按察使事。1890年致仕回鄂,历任“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山长。一生著述甚丰。1898年病逝于故乡。

  余祖言(1873—1938),湖北麻城人。1888年中秀才,1889年拔岁贡。后入武昌江汉书院,是黄云鹄的学生。1904年官派留日。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先后任教于湖北彝陵中学、湖北女子师范学校、湖北国学馆、中华大学,并两度任职湖北官书局。有《余祖言诗文集》。

  陈去病(1874—1933),江苏吴江人。清秀才。1898年在家乡组织雪耻学会,响应维新运动。1902年参加教育会,1903年留日,曾加入“拒俄义勇队”,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11月与柳亚子、高旭创建南社。曾编辑《警钟日报》、《二十世纪大舞台》、《国粹学报》、《中华新报》等刊物。历任江苏讨袁军秘书、孙中山北伐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广东护法军政府参议院秘书长、东南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1933年病逝于故乡。有《陈去病全集》。

  田梓琴(1879—1930),名桐。湖北蕲春人。1904年留日,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次年参与创立中国同盟会,任评议员、书记部书记。辛亥武昌起义后偕黄兴赴汉,任战时总司令部秘书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内务部参事、临时参议员。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员。后参与筹组中华革命党,任湖北支部长。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1930年病逝于上海。有《田桐集》。

  陈陶怡(1881—1946),一字陶遗。江苏金山人。肄业松江融斋师范学校及上海中国公学。后留日,办《醒狮周刊》,入同盟会。黄花岗起义,曾与赵声相约参加。辛亥武昌首义,携募金以供军需。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副议长。民国上海合众图书馆成立,任首任董事长。1946年逝于上海。

  余诚(1884—1910),原名仲勉。湖北麻城人。1903年中副榜,1904年参加武昌科学补习所,后自费随余祖言留日,1905年参与筹建中国同盟会,任同盟会湖北分会会长,回鄂与刘静庵以“日知会”为基地开展同盟会会务。1910年病逝于麻城。有《余诚日记》传世。

  柳亚子(1887.5.—1958),江苏吴江人。1902年中秀才。1903年入上海爱国学社。1906年入同盟会,后又加入光复会,主编《复报》。1909年11月与陈去病、高旭创建南社。辛亥革命后曾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后赴沪办报。1948年与宋庆龄等在香港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叶楚伧(1887.10.—1946),江苏吴县人。早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入粤军任参谋长。南京光复后,在沪与于右任等人创办《民报》、任《民主报》、《中华新报》、《大风报》、《太平洋报》、《民国日报》等主笔。1924年1月,当选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任国府委员。1929年后,历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长、秘书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1935年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46年病逝于上海。

  黄焯(1902—1984),字耀先。黄季刚之侄。追随黄季刚受业达十五年。武汉大学教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顾问。1921年春初,由蕲春来武昌读中学,是余祖言的学生。有《黄焯文集》。

  黄菊英(1903—1984),湖北汉川人。黄季刚之妻。毕业于湖北女子师范学校,是黄季刚和余祖言的学生。曾任小学教员、主任、校长。晚年受聘为武汉市文史馆馆员。1984年9月病逝于武昌。

  陆宗达(1905—1988),祖籍浙江慈溪,生于北京。黄季刚的学生,“章黃之學”的直接傳人。北师大教授,中国训诂学学会的主要创始人。

  余佩鸿(1908—1999),离休教师。余祖言之幼子。毕业于湖北省立师范学校,历任中、小学教职。抗日战争时期返乡任麻城县督学兼战时教育巡回辅导队队长。

  黎宏基(1913—1997),江西南昌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武汉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研究员、我国著名的汉语速记学专家。

  黎宏基与黄季刚本人并无直接关系。但却与黄季刚学术遗产的存亡大有关系:

  武汉大学中文系黄侃研究室(即今之黄侃研究所)原主任、黄焯的助手王庆元回忆:1966年,“文革”大劫降临武汉大学,“当时黄侃手稿、遗书全部放置在中文系资料室一玻璃书柜中,‘红卫兵’看中了放置书稿的书柜,欲攫取以作它用,企图将手稿(当时称为‘四旧’,属于焚毁和处理之列)焚之一炬,好将书柜抬走。幸得资料室黎宏基先生‘冒天下之大不韪’,迅速将书稿全部拿出转移。”④

  这是黄季刚的全部手稿、遗书最后一次“死里逃生”,此后一路平安无虞,直至今日。所以王庆元接着说:黎宏基先生等“为国家、民族保存珍贵典籍的功劳是不能湮没的。今特述其颠末以志之,并告举世学人。”

  许嘉璐(1937—),江苏淮安人,民进成员。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对于章、黄两位大师,许嘉璐有着颇为精当的论述:“清代中叶以降,朴学大家辈出,尤以惠栋、戴震为宗师。相比而言,惠以博洽见长,戴以深邃名世。黄侃作为乾嘉朴学之殿军,可谓兼而有之。若与乃师章太炎相比,博大该洽,章胜于黄,而精微深入,则黄过于章。”⑤

  一九八三年十月,时任北师大副教授、中国训诂学会秘书长的许嘉璐专程来到武汉大学看望黄焯。翌年初,陆宗达八十寿辰,黄焯病重,挣扎起身,撰寿联一副寄给许嘉璐,请其托人书写、装裱后送陆宗达。据陆宗达后来回忆,此联因故未能装帧成功,但对黄焯老友的联语记忆犹新。联云:

  为许郑术业而生寿届八旬心犹壮耳

  继章黄德音之后肩承正统力挽颓风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