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痊愈出院后的冯天瑜先生(4)

辛亥革命网 2017-07-10 09:01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向虎雏 查看:

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文静儒雅,为人低调,上月中下旬,冯老师已经出院回家了。遂与天瑜老师联系,表达思念之情,很快收到冯老师的回音。冯老师说,他已搬新家,欢迎前去他家小坐。

  学工驾车,一是用于接送摆渡余老师,二是为冯老师万一要回矿局街“冯氏老宅”作准备。学工助人为乐,阳光灿烂,他总是周到细致地为团队集体服务。这次有备而来,随身带着一本精装《万氏宗谱》,是天瑜老师作的序。

  冯老师建议我祖父纪念碑上使用他的新“冯天瑜”印,这是一方优质石材,篆刻精致,比“清泉石上流”大得多的新印章,我太感谢了,这样纪念碑就锦上添花,更上层楼。

  学工喜爱这枚印,雄浑大气,盖在天瑜老师作序的《万氏宗谱》上画龙点睛。冯老师善解人意,欣然满足了学工的请求。建林不失时机地捕获这稍纵即逝的瞬间,定格在他的相机里,皆大欢喜。

  离开珞珈山,学工驱车,载着汗吾、建林、冯晓松和我走进武昌城内的“冯氏老宅”。步入大门,但见庭院中央一对花瓣形的花坛,靠西墙是一排修竹,东侧一株高高的柿树,引发我的回忆。70年代初,我在军垦农场接受一年半再教育,柿子成熟时,摘下来插进细芝麻杆,置入网兜,挂在通风的屋檐下,十天半月见起白霜,就制成柿饼了。劳动之余,取下网兜,吃块柿饼,美味可口,再挂上去,其乐无穷。

  “冯氏老宅”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当年是相当讲究的,即使用现在的标准评价也不落后。花园、石库门、门楣窗檐,精雕细琢 …… 一应俱全,可见倪季丹家境的富足。倪季丹是属于富家小姐,为了理想和梦想,抛家舍业,参加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这类自觉的革命者。不能只留有“倪季丹”三个字的名字,要抢救倪季丹的史料。

  方方在新作《软埋》后记中写到:“湖北省文史馆邀我去重庆考察古镇。一路上,我看到了不少无主庄园……” 房屋是要住人的,依靠人气养着,才有生命。一代女共产党人倪季丹上海之行,音信杳无,但她留下的这栋老屋幸由冯老先生父子居住,而未沦落到“无主老宅”的田地。冯老先生育有5子,人丁兴旺,儿女声、读书声、欢笑声搅得满屋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反过来,也只有这种具有红色文化底蕴的宅院,才能滋润培养出著名历史学家、冯老先生最小的儿子——冯天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