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痊愈出院后的冯天瑜先生(2)

辛亥革命网 2017-07-10 09:01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向虎雏 查看:

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文静儒雅,为人低调,上月中下旬,冯老师已经出院回家了。遂与天瑜老师联系,表达思念之情,很快收到冯老师的回音。冯老师说,他已搬新家,欢迎前去他家小坐。

  辛亥百年,有幸结识冯天瑜、余品绶两位学长。此前,我们在同一所学校教书,却从未走动交往。品绶老师和我是大学物理系的系友,天瑜老师和我更是武昌实验中学的校友,都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们是君子之交,相敬如宾,远离功利,友谊纯真;我们仨还都是40后,才70来岁,并不衰老。

  那天,余老师是拄着手杖抱病先到冯家楼下的,我还要等汗吾老师,就劝他按门铃先上去歇息。品绶老师此时一席话语感人至深:“还是等大家到齐了,一起上去,免得冯老师两次起身开门。他刚出院,身子虚着的。”

  作别告辞时,余老师郑重要求与冯老师合影,显然是经过缜密思考提出来的。建林是国家一级摄影师,职业本能驱动大脑高速运转,立马构图成像,胸有成竹。只见他快捷选定最佳取景角度,举起相机,按下快门,创作如下这幅主题鲜明,历史厚重,福寿安康,情深意长、神形俱佳的二人合影上乘作品。品绶老师很高兴,天瑜老师也会高兴的。

  真的有事要和冯老师面对面的讨论研究,是指武昌城内花堤矿局街的“冯氏老宅”。去年昌庆旭老师组织人实地踏看过,并在网上发了文章。武汉市方志专家王汗吾老师读后,认为这座老宅有保留价值。今年5月15日王老师在网上呼吁“请网友抓紧推荐申报第十一批(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为保护武汉历史文化再立新功”。我问,“冯氏老宅” 申报需要什么材料和手续?王老师答,如有房产证表明“老宅”是冯家的财产最有说服力。冯老师回话,确有《房产证》,已叫其侄子送来。是日,冯晓松作陪的任务之一,就是送《房产证》。

  冯老师自幼在矿局街生活了几十年,在这里长大成人。历史离不开现实,现实永远是历史确定的终端(而历史另外那个起始端,却具有不确定性);历史学家从来就关注现实,某种意义上,往往比文学家更为透彻深刻。从一纸《房产证》到“冯氏老宅”,第一次聆听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拉家常,讲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充满哲理。他绘声绘色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市井图,既闻这条小巷邻里间恩怨情仇的磨刀霍霍声;又见“文革”中令人生厌,洗了不睡的“红城公社”老太婆的背影。

  “冯氏老宅”内含着一位中共早期女共产党人鲜为人知的史事。冯永轩老先生(1897—1979) 湖北红安人氏,出身自耕农家庭。1923年入读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前身),师从文字学家黄侃。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全称“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创办,冯老先生考取为一期生,受业国学家梁启超、王国维,语言学家赵元任等大师。

  冯老先生曾远赴新疆乌鲁木齐,任新疆师范校长。日寇侵占武汉前夕,乡居数年,教过私塾,继在湖北省第二高中执教,曾任该校校长。1942—1945年,应聘任安徽学院(安徽大学前身)历史系教授。老先生终身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在家乡享有极高声望。与董必武同时期的红安籍女共产党员倪季丹十分敬仰他的道德文章。倪女士在武昌花堤矿局街有栋祖传老屋,1945年抗战胜利,冯老先生携妻挈子举家返回武汉,居无定所,倪女士见状,将这栋老屋借给冯家使用,老先生按月坚持付给租金。后来倪女士去了上海,且一去不复返,从此音信全无。天瑜老师仔细查阅中共党史,仅有倪季丹的名字,未发现更多资料,每当念及这位老共产党人,嘘唏不已。这就是“冯氏老宅”的来历,应该保护起来,以慰革命前辈倪季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