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翊武先生的宗族观和故乡情

辛亥革命网 2015-01-07 09:49 来源:澧州文韵 作者:蒋漫征 查看:

我是蒋翊武烈士的侄子,蒋翊武的胞弟蒋翰平是我父亲。关于蒋公首义武汉、招抚鄂豫的事迹,人们大多耳熟能详,本文力图发掘鲜为人知的历史轶闻趣事,以呈献于读者之前:
  我是蒋翊武烈士的侄子,蒋翊武的胞弟蒋翰平(谱名保祯,1895-1973)是我父亲。父亲生前经常同我谈起他所亲见亲闻的有关伯父蒋翊武的某些情况,至今记忆犹新,思之倍感亲切。兹值武昌起义(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即将届临之际,蒙武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的邀请,特将这些口述史实整理成文。关于蒋公首义武汉、招抚鄂豫的事迹,人们大多耳熟能详,本文力图发掘鲜为人知的历史轶闻趣事,以呈献于读者之前:

  蒋翊武谱名保勷,1884年12月21日凌晨5时出生于湖南省澧州城一个平民家庭,比起外县那些有名望的本家,他则出身寒微。祖辈世居澧县北郊蒋家庙,佣耕为生,其祖父蒋徵思(1825-1892)属第89代,祖母李氏(1823-1872),生子二:定章、定照。定照即翊公之父,号皋南(1863-1935),从小务农,少年时进城习艺,后在县城澧兰镇丁公桥置有一简陋小屋,以熬制腐竹为业,店号“蒋兴发”。

  蒋五岁时发蒙于本城澧兰书屋,由于勤奋好学,资姓敏捷,稍长即能读黄宗羲、王夫之所著书,较早萌发了民族主义思想。后又涉及经史、诸子百家,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深受乡党器重”。他还常常约伴远足,游遍了澧州内外八景,熟知当地掌故,并登临高耸的关山、彭峰,纵览近山远水,陶冶性情,受澧州特有历史文化的熏陶,使他对家乡的一片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因听说同邑的蒋作霖(字雨人)先生在安福县(今临澧县)的梅溪桥办学,课程较新,为求得深造,他便负笈前往拜其为师。1897年维新运动在湖南兴起时,蒋深感振奋,欲考长沙时务学堂,不料戊戌政变发生而未果,他只得继续游学安福三年,并结识了同学蒋询久、蒋卯山等人。二蒋及其家长以翊武才华出众,十分器重,因之在生活上对他格外关注,体现了深厚的同宗之情,使翊武十分感动,受到这种传统宗族观念的感染,他也开始特别关心家事、国事和族中之事,处处表现出浓烈的乡土情结和民族意识。

  1903年上期,蒋毕业于澧州高等小学,这时各府、州、县的生员进行会试,作为次年举荐人才的乡试的一个预考,读书人均纷纷应试,来到棚厂街的考场,发榜时其族兄念棠(保全)竟也考取“秀才”。而翊武则未去,其父责怪他,他抗辩道:“奴隶功名,要它何用?!”旋以名列第一考入设在常德的湖南西路师范学堂。自此,他以职业革命家的身份步入中国革命运动的政治舞台,常年在外奔波,无暇旋里,但仍与家乡友人互通声气,并有过几次难得的还乡行,均与其革命活动相关,因而被定格在历史聚焦的镜头上,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1、在西师求学时,由于乡谊和相知,他与黄贞元、夏国瑞关系最深,与临澧的林伯渠(祖涵)、刘定仪等志同道合,极相友善。他很崇尚教育事业,一次与黄贞元结伴回乡途径鳌山脚下的渡口时,见该处烟笼雾锁,清幽僻静,就对黄说,这地方风景这么好,将来革命胜利了,要在这里办个学校。后来,黄秉承其遗愿,终于办了一所“翊武中学”,由覃振任董事长,程潜、辛树帜任副董事长,黄贞元任名誉校长,许和钧任校长。2003年10月该校举办60周年校庆时,还召开了纪念蒋翊武先生英勇就义90周年座谈会,省、市领导及蒋公亲属多人均与会。如今,这所学校已经历了60几度春秋,办学成绩斐然。

  2、当时,蒋还深入秘密社会,对会党进行考察,与湘西哥老会首领刘复基深相结识,成为生死之交,暑假时蒋约其同往澧州小住,他欣然从之。此行蒋着学生服,一头短发,因为他是澧县第一个剪辫子的人,人们见到都觉得新奇,咸以“洋人”目之。其间,他们曾一同冲击城北天主堂内的“神物”,冒犯了教士的尊严,几酿成了一场轩然大波,体现了其反洋教的斗争精神。

  3、1906年春,蒋翊武在上海同盟会总机关任事,用其原名(保勷)开展活动,事极严密。春夏间,刘道一受命回国返湘,蒋以同盟会员身份与之同往,约集龚春台等人在长沙水陆洲一条船上聚会,策划萍浏醴大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的首次发难会议。会后,蒋又参加长沙学生公葬姚、陈二烈士的活动,直至8月10日禹之漠被捕后他才再度赴沪。没有资料表明蒋在湘期间曾回过澧县,但从他返沪后于10月28日参与创办的《竞业旬报》上,其封底“本报代派处”栏中赫然载有翊武之父蒋定照先生开的商店“蒋兴发号”,这说明蒋翊武不仅参与了《竞业旬报》的编撰工作,还主动将该刊的发行触角引伸到湘西北地区的沅澧大地。

  4、1908年8月,清吏在沿江各埠大肆缉拿党人,一度风声甚紧,蒋遂与刘复基潜返湘西。他居家岁余,杜门不出,谁也不见,日以诗酒自遣,时或仗剑高吟,旁若无人。乡亲们不理解其何以如此,都说他是个“怪人”。实则他是壮志未酬,借以抒发自己渴望重新投入战斗的豪情而已,此间他认真总结以往革命难成的教训,终于找到了夺取革命胜利的突破口,约同刘复基共投湖北新军,做瓦解敌人的兵运工作。

  5、1909年秋,蒋翊武与刘复基抵汉,同詹大悲等共议筹办一报,以作革命鼓吹机关。接办《商务报》,蒋任编辑,旋以记者名义往鄂南新军驻地采访,旨在考察群治学社详情,行至天门之黑流渡时,经澧县同乡黄贞元(黄此时亦为群众学社社员)介绍,用伯夔名投入四十一标三营左队充当正兵。他入伍后不几天,便显示出非凡的活动能力,而为同志所推重。曾先后主持群治学社,代理振武学社社长,1911年1月创立文学社,任社长,积极推动武昌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据《蒋氏族谱》卷首95页《蒋公念棠家传》称:“辛亥之役,公实参赞翊武先生戎幕”,当时与他同去武昌的还有蒋保堂、耿毓英等人,均在翊武麾下任职,说明当时不少澧藉人士,都是受其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并且都为辛亥革命做出了贡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