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陕西、山西两省革命党人在辛亥前后团结战斗(7)
辛亥革命网 2011-07-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井晓天 查看:
太原光复,阎、温派人入京,邀王用宾等返晋,王即南下。因吴禄贞被刺,井陉口为清廷所派攻晋新军第三镇封锁,无路进入太原,乃绕道河南,越太行山返回河东。12月26日,王用宾回到河东,便同张士秀商议:由王用宾赴河津联系山西南下民军进攻运城;张士秀再次西渡求援,催促秦军及早发兵,与山西民军南北夹击河东清军。
1911年12月14日,温寿泉、景梅九率部分民军撤离太原南下的第二天,途中就遇到陕西民军联络员王一山,王便随军行动,开始了秦晋两省在起义成功之后继续联合革命的实践。12月26日召开河津会议,公推温寿泉为副都督,景梅九为参谋长。改编革命军为国民军,李岐山任司令和五路招待使,驻军河津等待陕西援军。决定温寿泉和王一山赴西安,与陕西军政府首脑面商借武器事;杨彭令去韩城,景梅九赴朝邑与井勿幕等联络,商议出兵援晋事。
上述三路求援人员出发之时,秦军已于26日由河北招讨使井勿幕、东路节度使陈树藩率领井岳秀、严飞龙等部,由大庆关和夏阳相继渡河。27日抵达蒲州,28日拂晓即向运城开进,当晚宿运城郊赵村关帝庙及其附近。29日黎明,陕军经过激战,打败前来袭击的盐捕营武装,直扑运城。城内的同盟会员尚德、阎玉清等策应,打开西城门;出城清军与严飞龙部接火,很快被击溃,其营长也被击毙,严飞龙指挥军士据姚暹渠掩护,亲率一部登城,开北门迎全军进城;陈树发率部攻至城下,身先士卒,搭云梯爬墙登城而入;盐捕营守城官兵惊惶四散,清吏监掣府陆叙钊被杀死,河东兵备盐法道余粢潜逃;井勿幕、陈树藩率部亦随后进城,运城光复。30日,李鸣凤率军从河津出发,经万泉、猗氏到达安邑北相镇,顺利攻克安邑。陕西民军又先后光复了芮城、永济等。31日,晋军与陕军会师运城。[32]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特派员王北方来运城视察,根据南京临时政府的命令,1月2日,以温寿泉为首的河东晋军政分府在运城成立,统一指挥河东各县的军政事宜。1月3日,景梅九随秦军后队回到运城,在道署与井勿幕相会。1月4日,秦晋两军首领商议秦晋联军的实施办法,景梅九被推举为秦晋联军军需局局长。1月5日,河东晋军政分府温寿泉、王用宾、张士秀、李鸣凤、景梅九等同陕军代表井勿幕、陈柏生、井崧生、岳西峰及河南代表王北方等,商组“豫晋秦陇联军”,准备扩大联合革命。拟与潼关秦军张钫部,豫西刘翠轩、王天纵、刘镇华部东下巩洛,以拊南下清军之背。[32]
秦晋两军相议,晋军北伐,秦军南守。1月8日,李鸣凤遂率军攻克绛州;12日,围攻平阳(今临汾)。攻克运城的陕军井勿幕、陈树藩部,与潼关张钫部相约,准备两面夹击毅军。1月8日井崧生所统游击队扎茅津,毅军闻讯,仓皇逃遁。张钫率部紧追,于1月9日,占领河南观音堂,前锋到达渑池。革命军隔黄河南北成犄角之势,河南重镇洛阳受到严重威胁。“自伯英出关,一路势如破竹,陈井之军又得运城,夹河为犄角之势,省城方谓东方从此可以无事矣。”[19]
毅军败退,失地四百里,中原震动,袁世凯在北京惊慌不安,急令北洋军第二镇统制王占元、第六镇协统周符鳞调集大军,并配野炮、山炮五六十门,向革命军反扑。第六镇及毅军兵力达二万余人,即欲彻底击溃陕军,以除心腹之患。革命军先后在渑池,观音堂,崤山,硖石等地与北洋军激战数次后失利,1月15日退守函谷关,又与北洋军激战半日,不胜,雪夜退回潼关。16日,北洋军步骑在强大炮火掩护下,进攻潼关城,战至19日,张钫部终因弹尽,被迫第三次退出潼关。北岸陕军“伯生、崧生、勿幕、严子青、督各营在茅津平陆等处,与敌夹河对击。二十八九(注三)连战两日,无少懈,得以分牵敌势。潼关失守後,各营扎河岸者陆续退回,惟崧生驻扎茅津,敌人从平陆偷渡,崧生以数百人与敌相持一日,後以众寡不敌,乃整队而退。崧生临阵甚勇猛,入河东,于余道署所得财物皆交司令部,阎成叔捐盐百石,崧生交帖总务府,己无私焉。”[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