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陕西、山西两省革命党人在辛亥前后团结战斗(8)

辛亥革命网 2011-07-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井晓天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秦、晋两省是中国同盟会在北方根据地,两省的同盟会员,关系更为融洽,交往尤为密切。在这一片热土上,井勿幕、郭希仁、景梅九、续桐溪

  秦军在运城作战勇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运城光复的第二天,即以秦陇复汉军河东招讨使的名义出布告安民,并将库存白银十八万两,交地方人士芮城张东生经管。在讨论组织地方政府问题时,井勿幕、陈树藩均表示:我等客军,不能管理地方事务,应由当地人士维持地方。井勿幕私下还对景梅九说:“潼关战事愈急,我要班师回秦!客兵久扰河东,我心不安,乘此机会,全数退出,可免许多交涉。”[33]故当升允率清军由甘再次侵陕,陕军政府飞调井、陈班师回援之时,河东各界欢送陕军出境,并以报酬陕军援晋名义,赠潞盐600万斤。

  其后河东防卫即由晋军独立担当,并对潼关陕军提供必要的支持。后甘军围攻咸阳,进逼西安,秦请晋援,温寿泉即选拔精锐混成一团,躬亲督师到达永济。渡河之际,升允闻风引军退,温遂班师。“山西以三镇卢永祥之兵过韩侯岭,赵倜之毅军攻茅津渡,我李鸣凤之陆军、张士秀之游击全军遂于北岭南河,分头抵御,虽兵少械窳,但奋勇可用,且与豫西、陕东夹河为犄角之势,直战至共和宣布后月余始止,牵制甘军、毅军、各省防军及北洋陆军六镇之半于北方,使不得倾巢南犯,西北同志之艰苦奋斗,功亦不在小也。”[32]

  这是秦晋人民在辛亥革命时期写下的又一友好篇章。在半年时间里,秦晋两省民军如此紧密联合频繁相互支援,在其他地区实属少见。这种联合行动,对于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牵制敌军,支援配合全国革命形势,对于秦晋两省的革命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也为辛亥革命军事斗争经验增添了新的内容。现在回顾这一军事斗争史上的壮观景象,对井勿幕、景梅九为代表的秦晋两省革命党人在军事联合战略上的胆识、襟怀和魄力,我们不能不深为感慨并表达由衷的敬意。

  陕西虽僻居西北,经济发展落后,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关中地处要冲,崤函千叠,终南横亘,陇山六盘,自古天险之地。“夫陕西者,西南各省之保障,东南各省之犄角也。失其保障则势危,丧其犄角则势孤。”[34]井勿幕带领陕西同盟会人,多年苦心经营,终将陕西建成为同盟会在北方的稳固的革命根据地。陕西能与湖南同日率先响应武汉,“东出潼关,渡河援晋,吸引清军西向,减轻武汉压力,南断清军之後,北胁京畿安全”[35],对辛亥革命全局影响极大;“使革命势力,东北越黄河,促进山西革命之发展,东出崤函,可俯南下清军之腹部,而扼中原清军之咽喉;东南下荆襄,可予阳夏间清军以严重之威胁。故陕西举义,于当时革命策略上、军事计划上,均有莫大之协助,推厥首功,勿幕之力也。”[36]两省革命成功,直接威胁清廷京畿安全;两省军民又并肩团结战斗,抗击清军主力的疯狂反扑,牵制清廷省防军和北洋六镇之半于北方,使其不得倾巢南犯,有力配合和支持了全国革命。秦晋两省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对“南呼北应,中路突破”方略的最佳诠释,两省同志对革命大局和时机的把握能力,以及团结协作、浴血奋战的不屈精神,将永载中华民族复兴的史册。

  三、二次革命、讨袁护国和反段护法

  “辛亥以前,北方革命分子多加入同盟会:尤以留日学生为最急迕,盖在日本亲受孙总理之指导与革命空气之激荡。归国后加入新军与教育界者为多,散布革命空气,组织进行革命。故辛亥革命以新军与知识分子为主干。民国元年以后,一部分新贵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走了军阀官僚的道路。”[37]秦晋两省昔日生死与共的战友,大部分继续在二次革命、讨袁护国和反段护法的斗争中并肩战斗;少数人则立场动摇,态度消沉,甚至演变为政治、军事战场上不共戴天的敌手,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

  1、二次革命和华山聚义中的革命党人

  袁世凯背叛民主共和的窃国行径,革命党人早有警觉,宋教仁组建国民党,依靠国会和《临时约法》与之斗争。1912年春,井勿幕、陈树藩等就与山西同志王用宾、李鸣凤、张士秀等密商:“谓袁不可靠,终有二次革命之举,山陕阎张两督,为保持地位计,恐将附袁。应以李鸣凤旅驻运城,陈伯生旅驻同州,紧相联系,为监视山陕两省行动之主力,兵员不难充足,最难者枪械耳。”[32]他们决定:利用“潞盐”筹措购买枪械的巨额经费。当时“河东盐务,袁政府尚未顾及,仍由观察使张士秀管制,此盐引岸为山、陕、豫各半省。军兴后运销失常,陕岸概为土盐侵占,产运两商俱请求恢复,于是以报酬援晋及恢复引岸之名义,不收任何税款,赠送井、陈部潞盐2000名(每名三万余斤),俾以政治力量推销原岸,销盐所得之价,概汇上海,购买械弹,分给陈、李两旅,以厚实力。”[32]准备开展武装斗争。

  阎锡山得知此事乃急“设筹饷局于运城,派南桂馨为局长,名为筹饷,实则谋破坏山、陕同志联防之局面也”。[32]1913年1月,阎、袁勾结,以“河东独立”罪名,派河南毅军逮捕李岐山、张士秀,押送北京。原定分给陈、李两旅的那批械弹,已于民国元年底购运到货,只因河东张李案发,遂全为陈树藩部所得。“后陈树藩凭此驱陆建章,陈部胡景翼、岳维峻又组织靖国军驱陈,及胡、岳出驻平汉路上,与冯玉祥,孙岳组织国民军倒曹辊,亦皆得此批械弹之力不少。”[32]

  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派凶手武士英刺杀宋教仁于上海车站,孙中山、黄兴揭起反袁旗帜,发动了“二次革命”。七月,李烈钧江西起兵讨袁,南京、广东党人起义,各地党人纷纷南下。但因计划不周,仓促起事,很快便失败。孙、黄和大批革命党人被迫流亡海外。

  当时为了揭露“宋案”真相,景梅九曾在《国风日报》上刊登了一幅佚名挽联:“前年杀吴禄祯,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袁世凯闻之大怒,即令逮捕了《国风日报》编辑郭究竟、经理裴子清。景梅九愤然致书官庭曰:“此报经理编辑主任,全由鄙人负责,不能推诿于别人。如谓议员不能逮捕,即辞议员职以俟。鄙人之举纯为服从良心之命令,不然岂肯代人受过,自蹈危机。”[38]袁世凯无奈只得释放裴、郭。景梅九为救同志于龙潭虎穴,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博得国人赞誉,却招来袁世凯更大的忌恨,袁竟于1914年解散国会,密谋缉捕景梅九,景遂离京到达太原。此时阎锡山已倒向袁世凯,景梅九只好又潜避于陕西三原清凉寺,奔波于西安、三原、富平、白水各地,与王祥生、李歧山、邓宝珊、续范亭等会盟于白水曹俊夫家,组织西北护国军,与孙中山,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南北呼应,共谋讨袁。二次革命之后,曹世英、王幹丞等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即回陕组织渭北讨袁军;邹子良、马开臣等也发动倒袁运动,失败后被陕督张凤翙杀害。井勿幕亲约刘允臣同赴汉口与曹印侯共谋讨袁,因曹被捕入狱,计划未能实现。[39]当时袁世凯的窃国嘴脸尚未充分暴露,“人心不起,时未可也,吾辈静以待之耳”[40]。井勿幕也暂避日本,旋即返回陕北。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