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杨跃龙的坎坷一生(3)
辛亥革命网 2011-04-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杨启刚 查看:
父1925年-1931年在武昌五小读书,1931年-1934年在武昌荆南中学读书,1934年-1937年武汉高级农科学校毕业后学习名列榜首留校执教一年,正值风华正茂、阳刚之气华年,七七事变,日寇侵华,国家面临存亡,举国上下同仇敌忾,浴血抗敌,不甘受日寇蹂躏,时年21岁婚后三日便别妻离亲,意识到国不保何有家,为男儿当自强、民族感驱使,愤然投笔从戎,遭到其父的反对,因祖父出生入死,戎马几十年家破人亡,深知旅途险恶已淡泊政治,不愿意儿子再重蹈覆辙,令其儿跪思。父决心已定,引用古语“天地如逆旅,人生如过客,生又有何所欢,死又有何所惧”,又语:“男儿立志出乡关,事业不成定不返,埋骨何需桑梓地,天涯到处有青山”来回复其父,终如愿以偿考入黄埔军校。时本校亦自南京辗转疏迁暂留武昌,设武汉招生委员会,将有志青年编成十四期第一总队,既本队诞生之始,按照学校战时教育方针计划,应迅速扩充军备并相对提升军官素质,初拟招生对象应分为甲乙丙三级,甲级招收高中以上学历或大专科毕业生集中军训,略去试阶段,直接绶军官,学生教育可较短期内完成训练,以应事半功倍,本总队系以甲级应试,于1937年12月26日入校,总队人数1182人,迁校途中各队分散出发,于武昌左旗营房行之,不久即搭乘粤汉铁路火车南移长沙再转湖南常德,1938年2月26日离常德,身负四十多斤物体,沿湘公路步行跋涉至朔沅江而上,过沅陵,越湘黔川边区大川苗胞聚居地带,经西秀黔彭而抵重庆,再转四川铜梁,于五月十二日达到目的地安居镇,行程三千余里,历时七十余日就地军训。1938年-1940年父被四川省隆昌县十四补训处九团二营任中尉排长,1940年-1943年在简阳县二十五补训处辎重营任上尉连长,1943年-1944年为报考陆军大学取得资历需要,由乐山部队调往四川省成都军校补训处学习,1944年-1948年由三十二补合编到内江一九四师任少校附员,少校副营长,军士队副队长,代理队长,由于父规行矩步,严以律己,深受师长龚传文的器重,常以父为肃军楷模,父对下属都以礼相待,常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来教导士兵要团结,要相互尊重,深受士兵的爱戴。有一次抓回一个逃兵,正值父当执行官,看到一个七尺男儿,父母养大好不容易,都是穷苦出身,按照战时的军纪是要枪毙的,可父不忍心,枪毙岂不让一个活生生的性命就这样结束?如是冒着受处分的危险令其割掉一只耳朵了事。他的这种宽仁性格与他年幼时的经历是分不开的。1948年因其父病危急电催回,不得已呈请师长准回武汉探亲,他讲述道:“一别十年,我是多么的想看看亲人啊,我二岁丧母,孤苦伶仃是养母把我抚养长大,岂知回家后,养母重病卧床无人照顾,应此情此景触目惊心,顿时泪流满面,人孰无情啊!故此我只好留在左右侍奉汤药以尽人子之孝,不敢越雷池一步,以致迟迟未及时返回部队,49年武汉即将面临解放,到处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山川险阻,路途遥远,回部队更难成行,又闻我七十九军军长龚传文奉命撤退去台湾,为顾全大局,大义凛然在长沙率部起义,断去回路”。1948年-1949年父回武汉后因家庭吃饭人口多,经济拮据生活窘迫,经人介绍任湖北省保安旅少校工兵连长,驻防武昌。有一次军事行动捕捉土匪成功后,土匪以十根金条贿赂放人,遭父拒绝,心想“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人必自侮而人侮之”,在那种混乱的环境下,见财不贪,说明他的清廉与正直,他向来就把人格看的非常重要。还有一次在驻地士兵发现二女在周围探视,疑与共党分子特工刺探军情,被抓回交父处理,父看到是漂亮女人,又年轻,怕士兵糟蹋,就把人放了,可见他的仁慈品德。1949年-1950年期,曾在黄陂祁家湾朝城店经米商。3至4月接任豫南师管区补充第二团中校付团长,时武汉即将解放,其五弟是共产党外围组织人员奉命策反,劝我父投诚共产党,父说:如果我投诚的话,全家十几口人岂不会遭到国民党的报复绝杀?五弟又说:如果你部与共军接触只要把枪口朝上即可,父答:那可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由此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对长辈,对家庭,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父亲。他为人处世总是尽心尽力,从不虚伪,常说:为人立身处世要深明大义,又需通达权变,既要坦诚待人,又要有防人之心,最怕的就是别人赞许推崇阿谀奉承,最厌的是哪些虚伪的殷勤和吹捧。1950年,同月接受鄂西北游击队司令部上校参谋,未到职。1950年-1952年在湖北革命大学黄陂二部学习。1951年-1952年于汉口师资训练班结业,1952年-1954年任武昌八小学教员。1954年-1956年任武昌一小教员。1956年-1957年参加肃反运动。父认真交代了历史问题,又无意中听到工作人员说以前救过的那两个女人系我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她们还作过证,父说,做事要凭良心,终究有报。根据党和政府的政策,对父做出宽大处理结论。1957年-1958年武昌新河街小学教书,1958年反右运动划为右派判刑八年。1966年刑满后留农场就业。1975年12月以县团级的人员遣返分配到武昌石膏厂就业,1982年12月29日落实政策宣判无罪改正,于武昌新河街小学退休。
父在1981年11月25日写道:“《我在服刑和留场期间是怎样磨练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如下:
1958年汉口内燃机厂冬训立小功,物质奖励并表扬。
1959年汉口内燃机厂半年评比七好积极分子一等奖。
1960年付业队生产一等奖,9月立小功一次。
1961年半年评立小功生产二等奖。
1962年工业下马调广华寺沙洋二农场。
1966年3月刑满获新生,留场。
1967年淌湖五大队获积极分子奖。
1972年半年评比获表扬。
1973年漳湖垸农场半年及年终获奖状。
1975年漳湖垸半年及年终获奖状。
1975年12月经省公安局批准转业回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