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岩次女向德昙和抗战歌曲《松花江上》的故事(3)

辛亥革命网 2011-04-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董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母亲原名向德昙,1938年武汉沦陷前夕,在外祖父向岩和董必武的支持下赴延安,当时张寒晖对全国已经传唱的《松花江上》不甚满意,迟迟未定

  学校除了上课,业余生活单调。闲暇时,张寒晖或用风琴弹奏他喜爱的曲子,或用二胡演奏《江河水》、《二泉印月》等曲子。母亲则演唱自己熟悉的英文歌曲,张说:“平日里难得听到外语歌曲,能在这偏僻的地方听到如此发音纯正的英语歌真是一种享受。”母亲成了他音乐创作上的得力助手。为了酬谢母亲,发了薪水,张提议请母亲去县城的小饭馆吃饭。母亲听后相当高兴,学校里的物质生活匮乏,师生同灶,一日三餐除了小米便是杂粮,南方人更是不习惯。张还约了几个同事,其中有我的父亲,他也是这所学校的青年教师,北平大学中文系学生,临漳人,和张寒晖是河北老乡,且都曾在北京求过学,故走得较勤。大家围坐在饭桌旁,几碟家常炒菜,每人一碗面条对他们胜似珍馐佳肴。饭后,性格豪爽的母亲抢着买单,张说:“今天说好是我请客,哪能让你破费。”实在相持不下,母亲就说:“那下次我请客。”同桌的人都是单身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立即附议今后只要发了工资(学校里从校长到老师工资一律每月十元),就轮流请客。

  后来,在张寒晖的撮合下父亲和母亲结了婚,车向忱和张寒晖还是他们的证婚人。

  母亲在东北竟存中学度过了一段终生难忘的时光,半年后的1939年暑假,父母亲一同去了新四军豫鄂边区,临别时大伙互道珍重。母亲后来知道了张寒晖英年早逝的消息很是哀伤,她失去了一位可敬的兄长。

  前几年,我去岐山出差,办完事情时间尚早,便对司机说:“咱们去趟凤翔吧,我在哪儿有个心愿要还。”岐山距凤翔几十里地,汽车向西驶去,不一会功夫就到了凤翔县东关正街,我们沿路打问着来到了纸坊街12号竟存小学门前。

  1946年东北竟存中学停办,原址改为纸坊小学,1987年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为了继承和发扬竟存学校的光荣传统,决定将纸坊小学改为竟存小学,另在凤翔县城太北巷新建一所中学,命名为竟存中学。

  解放后,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早已和县城连成一片,学校正在上课,大门紧闭着,里面传来朗朗读书声,校门两旁栉比鳞次的店铺,街上的行人……看不出丝毫昔日的痕迹。

  这里是母亲和张寒晖当年工作过的、不可移动的地方,产生过母亲与抗战流亡歌曲《松花江上》的故事。尽管沧桑巨变,人去物非,我还是思绪万千,眼眶忍不住充盈了泪花。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