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岩次女向德昙和抗战歌曲《松花江上》的故事(2)

辛亥革命网 2011-04-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董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母亲原名向德昙,1938年武汉沦陷前夕,在外祖父向岩和董必武的支持下赴延安,当时张寒晖对全国已经传唱的《松花江上》不甚满意,迟迟未定

  母亲答:“没有,但家父精心培养我,变卖祖屋,送我进学费昂贵的武汉希理达女中学习了6年,这是所美国基督教圣公会用清政府庚子赔款在中国办的教会学校。音乐是我校传统必修课,我还是校合唱团的成员。”

  张听后说:“哦,原来是这样。”并随即翻出几张写着简谱的纸,对母亲说:“向老师,这是我写的几首歌,请您斧正。”

  母亲接过来一边翻阅,一边轻声哼唱,当她看到《松花江上》的歌谱时说:“这首歌我极熟,前年在武汉就唱过,是你写的吗?”

  张含笑点头称是,“我好像记得是佚名?”母亲不解的问道。

  “署不署名并不重要,只要能对抗战起作用。谈谈您对这首歌的看法?”张豁然请求道。

  “张主任,这首歌的词曲非常感人,不过我总觉得旋律太过悲伤。民众的痛苦有了,可是表现民众的斗争不足,日本鬼子靠泪水悲伤是赶不走的。曲调里如果增加些高亢的音符,更能激起斗志。我只是随便说说,不知对否?”说完母亲看着他。

  “我原来用的是北方女人传统的哭丧调,看来是有点太悲情了,不光你有这种看法,我也有同感。可是具体如何改法我一直拿不定主意。”张高兴邀请母亲和他共同修改这首歌。

  “我没写过歌曲呀,充其量只能给你出出主意。”母亲谦让着。

  “这就已经很好了,我看你的气质和学历,就相信你一定行。”张信心十足地鼓励道。

  经过充分研讨,他们最后确定歌曲结构在原来二部曲式的基础上加上尾声,歌词应具有倾诉、叙述、抒情、号召力的方案。

  第一部分仍保留传统哭丧调,便于叙事;第二部分的旋律用反复咏唱的方式,使情感愈来愈激动,用呼喊的音调、悲愤控诉日本鬼子入侵东三省的罪行;结束的尾声要唱出震天撼地的旋律,使歌曲达到高潮,以号召民众在悲痛中奋起反抗和斗争。

  根据这个构思,他俩开始对歌曲进行全面改动,现成的乐器就是那架漏风的脚踩风琴,有些音还不准,只好因陋就简了。张觉得能和一位有西方教育背景的知识女性合作会起到知识互补的作用,母亲认为能向一位有学识的兄长学习机会难得,后来他们发现对方都是工作态度严谨认真的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白天上课,利用晚饭后的空闲时间他们对《松花江上》的词曲逐节逐段反复推敲,反复演唱……有时张说:“向老师,干脆按你对歌曲的理解自由发挥,我再找找感觉。”其他师生听到琴声和歌声主动围过来一起参唱,修改反映效果更明显,经过一段时间竟存中学师生群众试唱实践,终于对歌曲满意了。张寒晖坐在风琴前看着写满音符的稿纸舒展抻着懒腰,惬意地说:“向老师,我看可以作为终稿了。”接着他们又对张另外几首歌曲进行了整理,张寒晖把它们细心的誊写在几张纸上保存起来。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