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朱执信从事革命活动的片段(4)
辛亥革命网 2013-07-30 00:00 来源:广州文史 作者:陈明 查看:
那时,孙中山为将反袁力量集中统一起来,在日本东京召开中华革命党成立大会,并担任该党总理。孙中山为保持党的战斗力,强调党员要以“服从命令为主要”,特别提出“服从孙中山先生”,并要求按手指模。黄兴等革命党一些中坚分子并不理解孙中山先生的这个想法,朱执信对“服从个人”的规定也颇为反感,故也持反对意见,没有立即加入中华革命党。当时孙中山误会了朱执信,曾致函南洋华侨领袖邓泽如等,指责朱执信“为人无信实,不足靠”,让南洋捐款直汇日本。后来,朱执信以大局为重,于1915年11月中旬加入了中华革命党。以后,朱执信一直是跟随孙中山革命的重要助手。
1917年爆发护法运动,朱执信任广州大元帅府军事联络,并掌管机要文书,成为孙中山的主要助手,并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一书。1920年,朱执信前往虎门调停桂军与东莞民军冲突。在这次展出的函件中,有舅公朱执信致古应芬的便条:
东莞已得,由冯德威攻下。
——此处经若干交涉,始得邱氏让步。大约要塞以统一于吴军名义上,亦可统一于钟矣。请同竟公名委虎门要塞司令(吴礼和),填状即交来。
——海军人、飞机油(达),及红旗(湘)地雷材料(湘),均请办妥,先后交来。
——款项至少先筹一千元来(哲)。(已交德公带两千)。
——翻造子弹及修枪人(湘),有即来。(泽、南负责)
——联义处有人,尽数来(德公),此三四十人亦不多。
——子弹有路(长枪)则搭路(达)。
——催汕头速运兵来,并催灯筒(湘)。
来人用函介绍,赴沙角司令部。此请均安!
大符
此次展出的朱执信致古应芬便条,就是联系虎门工作的。1920年夏,孙中山要驱逐桂系军阀,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并“统一南方”。朱执信受孙中山之命担任讨贼军总指挥,统一领导广东各地民军。这时,朱执信旧部、虎门要塞的肇军表示愿意脱离桂军,要求他到虎门主持一切。这时孙中山手下的航空里手张惠长和陈庆云在澳门西南面的三灶岛建立了空军基地,拥有两架由水上客货运输飞机改成的轰炸机。虎门距离广州较近,是轰炸机起飞的最理想的水上机场。但是虎门在肇军的控制之下,为使空军拥有水上机场、粤军摆脱困境,朱执信于1920年9月6日冒死进入虎门。在他的策动和民军奋起的压力下,虎门要塞司令丘渭南宣布独立。朱执信协助张惠长和陈庆云于9月中旬驾驶飞机进驻虎门,建立起第一个轰炸飞行基地。东江民军邓钧部在东莞起义后攻占太平镇,向虎门要塞的肇军发起进攻。两军相持在虎门要塞,有一触即发之势。双方都要求朱执信出面调停。朱执信不顾个人的安危,前往调解,临行前说:“只要大局有利,个人安危何足计较?”于是,朱执信冒着危险,从香港赴虎门进行调停。9月21日,朱执信在调停过程中,双方部队突然发生冲突,朱执信亲临现场试图制止,不幸在混乱中被乱枪击中多处,牺牲时年仅三十五岁。
朱执信牺牲的消息传到上海,孙中山悲痛地说:“执信忽然殂逝,使我如失左右手。”赞其曰:“执信是革命的圣人”、“最好的同志”、“中国有数人才”。朱执信的突然过世,使得孙中山失去军事上一个重要依靠,使学习军事的蒋中正在孙中山面前地位不断提高。据说孙在给蒋的电文中提到“执信忽然殂逝,使我如失左右手,计吾党中知兵事而且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之勇敢诚笃与执信比,而知兵而又过之。”蒋中正亦言,朱执信死后“吾师(指孙中山)并以执信之责任归诸中正”。当时挽朱执信的对联:
不惧临危,剪袍争起义;
挺身平乱,流弹夺忠魂。
早期共产党领袖陈独秀挽朱执信的对联突出其重要地位,联云:
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
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为表彰朱执信对革命的贡献,国民党领导人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联名发起建立“执信学校”的倡议。1921年,孙中山指派廖仲恺、孙科、胡汉民筹建学校纪念朱执信,孙中山捐款1万元,李佩芳、陈璧君等赴美洲筹款56万元建校。后由李大钊、蔡培元、廖仲恺、曾醒、孙科、金曾澄、汪精卫、胡汉民、林森、邹鲁、邓泽如、吴稚晖、许崇清等25人组成校董会,推举曾醒为校长,因其暂未在粤,暂由廖奉恩代理校长一职。校址位于越秀山南麓的清泉路(现应元路)应元书院、菊坡精舍旧址,定名为“私立执信学校”(现广州市执信中学),于1921年10月成立,孙中山、宋庆龄参加了私立执信学校的开学典礼。孙中山致辞说朱执信是“革命实行家,又为文学家”。私立执信学校后改为执信中学,校址经几番搬迁到现在的东沙路竹丝岗。朱执信墓位于广州市先烈东路127号(当时叫驷马岗),该墓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墓园内有墓道门楼、墓亭、墓表、凉亭和朱执信陈列室等建筑。墓表上刻有汪兆铨题、汪兆铭撰文并书的《朱执信先生墓表》,当中讲述朱先生革命之路:“自丁未以至辛亥,凡广东革命诸役,无一不与。劳身焦思,审而后发;既发而败,则气益厉,谋益深,务再举。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其最著者也……先生生平致力于革命,极劳苦,无休息,虽数失败,所成就至多,意之所赴,无能阻之者。”通过该墓表,先生为革命奉献一生的光辉事迹跃然纸上,为人们还原一位最真实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形象。孙中山题写的“朱执信先生墓”的青石碑竖立在墓亭中,整座建筑群以黄色为主调,仿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典雅别致。1936年因发现墓地有白蚁,遂将遗骸迁葬在私立执信中学内,现该墓为衣冠冢,1963年朱执信墓被广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又重新核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