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朱执信从事革命活动的片段(2)

辛亥革命网 2013-07-30 00:00 来源:广州文史 作者:陈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来临前夕,在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国民党元老古应芬的300余件私人函件、电文、文稿首度展出,其中包括古应芬与孙中

  我母亲最敬重她的舅舅朱执信,常跟我说起,现在的豪贤路上,还保留着“朱执信故居”。她说,在1885年10月12日(清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朱执信出生于豪贤街其外祖父汪瑔的“汪氏随山馆”内,那天恰好收到他舅父汪辛伯(兆铨)中举的捷报。外祖父十分高兴,便给外孙取名“举”为乳名。后来,父亲给他起名大符,字执信,因其仰慕康熙年间山东学者赵执信。朱执信祖父本是浙江萧山人,因游宦来居广东。父亲朱启连(名埭诧)先生是当地有名的儒者。棣坨先生性情高雅,不随俗浮沉,平常欢喜弹琴以自消遣,还研究古代刑名之学,摹习桐城派古文,都很有功夫,特别对于诗词和隶书更有心得,并精通古琴,被称为“琴王”。他常自评其诗说:“清而薄似僧厨之粥,挺而弱似盆山之竹,黝而削如羸夫之羊,莹而确如赋宅之玉。”由此可见他的人生哲学。朱执信的母亲汪若昭是同邑名儒汪兆铭(汪精卫)的叔父汪瑔(谷庵先生)的女儿,朱棣坨曾师从汪瑔学习,因为汪瑔爱重其才,把爱女汪若昭嫁给他,并让他入赘汪家。汪若昭出身书香门第,从小跟父亲读过不少书,常向子女讲述文天祥、史可法、陈子壮等人的英雄事迹。朱执信少年时,外祖父汪瑔聘请了其姨父、广州有名的老秀才沈孝芬为塾师,朱执信和其大弟秩如、四舅汪兆铭、表兄弟汪祖泽等一起念书。他酷爱文艺著作,又师从舅父汪仲器学习数学。由于家学渊源,朱执信从少年时,就勤奋攻读,博览精思,志趣不凡。他在“汪氏随山馆”跟随广州有名望的塾师学习国学,学有所成。朱执信十岁时,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后,还坐在门前台阶上看《汉书》和《史记》,直到日落看不清书页的字,才回房间休息。他广览外祖父的藏书,埋头书海,尽情邀游,放眼世界,忧怀国事,踏实地思索和寻找着自己的人生坐标。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王安石的改革言论、王夫子发扬民族思想的论著与《水浒传》、《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等描写绿林造反和记载清朝军队暴行的书籍吸引着朱执信,并给他以有益的启迪。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仇恨清朝统治、改变中国现状的情绪逐渐萌发。其弟朱秩如回忆道,朱执信在书院读书时,曾写一篇洋洋万言痛陈时政的论文,而阅卷者是守旧派,在文章中批道:“胸中一壶泥而尘。”但此文却被学友们争相传阅,赞叹道:“文中吹来清新风。”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后,朱执信的父母三年内因病相继去世,他和弟妹便由住在广州的舅父汪仲器抚养。其家世素清贫,父亲死时,仅余琴几张,图书法帖几千卷,此外别无他物,但遗留给他的精神上的遗产却是很丰富的。他曾写信给他的兄弟说:“先人初无他贻,唯此耿介之性,实赋诸我,傥腼颜苟活,岂不有忝于祖?”从这里可看出家庭教育给他的影响。而舅父汪仲器对他的抚养和教诲,也令他感恩并激励他以后的人生路,在其诗中可以体现。如在这次大元帅府展出的函件中,我看到舅公朱执信写的《杂诗五首》中的第三首诗:

朱执信故居

  往我生孤露,托育舅氏门。道义诏我聆,诗书劝我敦。饮食且教诲,有逾父母恩。宅相言以诬,旧闻纪遂愆。十年从征役,永念疏晨昏。况次值乱离,恐劳惊魂梦。长疑遂永诀,负之知何言。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