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的辛亥革命:只有一个想法“打仗”

辛亥革命网 2012-09-26 00:00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张素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一个变革的年代,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作为底层知识青年的张治中的崛起,此刻看不见一点影子。但是,与体制决裂的一群人
  1911年,中国大革命。21岁的张治中浑然不知当时社会酝酿的急剧变革。从16岁开始,他一直在安庆、扬州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在那个立宪、共和和革命激烈交锋的时代,年轻人的出路如同针眼的缝隙,一部分人屈身穿针而过,妥协于当下;一部分人挺身拴针而起,与体制决裂;更多的人则连针在哪里,都遥不可及。

  而张治中,就属于后者。在一个变革的年代,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作为底层知识青年的张治中的崛起,此刻看不见一点影子。但是,与体制决裂的一群人改变了他的命运。

  因此,这又是一个让利于未来的时代,张治中的辛亥年间往事,是个人的向上螺旋上升之路,也是个体和国家挣扎的缩影,而民众和民族的未来也在此埋下了伏笔。

  从16岁少小离家谋生到36岁身兼八职,张治中用20年的时间让人生上扬。此时,36岁的张治中不会想到,此后的时局变迁、风云际会,让他不断面临抉择。所不同的是,辛亥年间的抉择影响于个人,而此后的抉择影响于国家。

  或许,这就是辛亥革命的一个侧面,1911年的这个计划外偶然事件,让一个人的人生更有力量,张治中只是其中之一。

  “咬口生姜喝口醋”

  父亲人生所有的经历,几乎都打上了这句话的印记

  父亲1890年生于安徽巢县洪家疃。父亲的私塾读书岁月,吃饭是与两位同学共同“起爨”,即出米合伙做饭,小菜自理。见富家孩子吃肉,父亲嘴馋想吃肉,话传到曾祖父耳里,曾祖父说: “肉嘛,除非从我身上割下来!”父亲听了很后悔。

  晚年父亲回忆童年生活时候感慨地说:那是“我认为最受磨难而同时最有进益的时代”。父亲14岁考秀才时名落孙山。由于家境十分清寒,为生活所迫,父亲不得不去一家杂货店当学徒,偶然看见一张包杂货的《申报》上刊登“安徽陆军小学招生”的消息。他惊喜若狂去报考。

  父亲拿着祖母七拼八凑筹来的24块银元,独自外出闯荡。临行前,奶奶让他咬口生姜喝口醋,寓意是在今后的岁月里,要能够承受所有的苦辣辛酸,只有历尽艰苦,才能成人立业。

  这年,父亲16岁。

  “咬口生姜喝口醋”是父亲的人生格言,也是他教育我们子女常说的话。父亲所有的经历,几乎都打上了这句话的印记。无论是青年时遭遇不公落榜,还是后来当“备补士兵”和“备补警察”食不果腹,以及在战场上浴血奋战,靠的都是这种尝遍苦辣酸甜的坚韧。

  后来,父亲请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将这句话写成一块横匾,以省身心。父亲对我说,“我之所以有今天,是由于这一句话的赐予。”

  安庆陪读

  在这里,我要认真地讲讲父亲早年的经历,他的人生抉择很有意思,如果当年留在安庆没有去扬州,他的人生方向就会转向,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张治中了。

  迈出了人生第一步的父亲并没能如愿在安庆考上陆军小学。他步行7天,走了300多里路到安庆。父亲打听到陆军小学招生的具体情况让他大吃一惊,学校分到巢县的名额只有一个,早就已经内定给了巡抚衙门的关系户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