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的辛亥革命:只有一个想法“打仗”(2)
辛亥革命网 2012-09-26 00:00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张素我 查看:
上安徽陆军小学的希望落空了,可是他还不死心,就滞留在安庆等待机会。父亲的同伴中有两位是唐启尧的本家。清朝末年,唐启尧是督练公所的总办,人称“唐军门”。
就这样,父亲为了省钱就沾了同伴的光,栖身在唐启尧公馆篱下。父亲不是白住,他要陪着“唐二少爷”读书,同时准备第二年再报考安徽测绘学堂。唐启尧的二哥是一个秀才。有一天,他来到唐公馆,看见这个陌生的乡下人,大声质问他:“你是什么人?他是少爷,你这穷小子配和他一起住公馆里吗?”
父亲当时十六七岁,听了他的话犹如晴天霹雳,羞愤交加。父亲曾经说,“我宁可流浪死、漂泊死、冻死、饿死,也不能被人欺负。”
他决定走了。父亲不知道何去何从,想到了扬州十二圩的远房亲戚。
扬州栖身
父亲曾经去过一次扬州,那一次他体会到了寄人篱下的艰辛。
那是父亲考秀才落选而又无力进学堂的时候,他听说扬州要办一个随营学堂,父亲便到十二圩去投奔父亲的祖母家姓洪的远房表叔。这位表叔当一名哨官,专门负责保护盐务。
开始,表叔对父亲还是不错的,但是父亲报考的随营学堂始终没有开办,对父亲渐渐就冷淡起来。他说自己吃的是“冷眼饭”,就是“冷眼饭”也吃不饱。父亲有时候一个人坐在船头,对着河水落泪。
虽然他耐心等待随营学堂的开办,但是终未能如愿,他听从表叔的劝告回家了。这也是一段父亲心灵上难以忍受痛苦的时光,寄人篱下的苦况也让他后来不忍再去回想。
在离开十二圩时,这位亲戚在给他旅费的同时,也给了他一张账单,把原来给父亲的零用钱和伙食费一起算足,一共是13元钱。他还让父亲写下一张“借条”。父亲回到家的第二年,他就派人找我爷爷要去了。
可以说,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走投无路,父亲绝对不会再去十二圩。但是,父亲还是去了,他想知道随营学堂到底开没开。可到了扬州之后,发现随营学堂还是没有开办。父亲进随营学堂的希望又一次成为泡影。
当备补兵
命运仿佛在折磨这个寻找出路的少年。无路可走的父亲决定去当兵,至少有个落脚的地方。
他来到当地的盐防营,可是这个营里没有正额兵可以补,只谋得了一个“备补兵”的资格。这是个可怜的兵种,根本没有兵饷,父亲的吃住都成问题。吃饭是要自己出钱的,叫做“打伙食圈子”。父亲唯一的办法是去当铺当东西。最初是当衣服、零碎东西,后来都当光了,就当汗褂子。有一次,父亲去15里外的县城跑了一个来回才当了4毛钱。
而住也很麻烦,虽说是住在兵营里,但没有固定铺位,遇到一个铺位是空的就补上去睡。如果没有空铺,就睡不成了。父亲曾感慨地说,每天晚上,总是抱着一床被子,到处找地方睡,清晨又抱着这床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