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
辛亥革命网 2010-06-30 00:00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人民政协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民主是当前中国社会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中国未来的重要问题。然而,在民主问题上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甚至存在不
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具有双重功效:一方面,它为人民提供权利保障,焕发社会活力,使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获得源源不断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它能够集中民力、民智,集中资源、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实现国家稳定而有效的发展。在这一制度下,单一的权力中心能够代表全民族利益,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交换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带来的内耗,使国家整体利益超越各种利益群体的个别利益,实现全民族、全体人民的利益最大化。保障权利与集中力量的双重功能构成了当代中国民主政治模式的基本特征,这应当是中国崛起的制度奥秘。
民主是当前中国社会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中国未来的重要问题。然而,在民主问题上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甚至存在不少争议。尽管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但我们的民族从总体上看,还是一个缺乏民主经验的民族,中国民主政治实践在总体上也还处于需要不断探索前进的阶段,我们还要继续进行大量的探索和认识。
一、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起点
民主是人类的普遍追求。民主作为一种价值观包含一定普适性,但各国的民主道路、实现民主的形式是特殊的、具体的。民主制度是人的选择,但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根据客观历史条件进行的。人们是在客观历史条件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选择和创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是由历史定义的。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民主道路,要受到这个国家历史的深刻影响,要反映这个国家发展进步的要求。
中国是一个自近代以来落伍的国家。1840年前后,中国与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差无几,一百年后中国成了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时候,中国人均实际收入只有66元,预期寿命35岁,这一年全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仅为印度的1/8。中国必须迅速地赶上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步伐,必须成为一个繁荣强盛的国家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环境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循规蹈矩,必须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实现超越常规的跨越式发展。
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看,在缺乏特殊的资源优势的条件下,实现赶超主要是靠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人的因素。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设定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它需要实行广泛而有效的社会动员,把人民的积极性释放出来、调动起来,增强社会的活力。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国情,尤其是中国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和条件,仅仅具有权利保障功能是远远不够的。中国若要成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其政治制度与体制还必须在能够保障人民权利与自由,实行有效社会动员的同时,将有限的民力、民智集中起来,在短时间内,改变落后面貌,追赶世界,即实现跨越性的发展。这样的历史环境和任务决定了,保护人民权利和集中人民力量,是中国政治制度必须具备的双重功能。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和历史要求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具体来说,中国人开始接受民主政治的思想,开始认识到要从社会制度、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以求国家的振兴是从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那时已经来临的民族危机还没有真正被感受到。20年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了首都北京,焚烧圆明园,才使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阶层猛然醒悟了,1861年,晚清重臣奕?、桂良、文祥三人提出《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條摺》,拉开了上层改良“洋务运动”的序幕。但是,20多年后,同样在19世纪60年代因开始“明治维新”改革成功的日本,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打败了中国,同时也打碎了政治精英的救国努力。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朝野在痛切地感受到民族危机的同时,也认识到仅仅依靠“师夷之技以制夷”的器物层面的改革与开放远远不能解救民族危机,要救亡图存必须向日本那样,进行政治、社会改革。这时出现了制度救国的思想。以严复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效仿西方制度以救亡的主张,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政治家走上发动民主革命救亡的道路。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搞议会制、多党制,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但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冲击下,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此后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分裂割据的状态,连孙中山都发出感叹:民国的败象甚于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