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动员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 作者:高燕宁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与中国签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辛亥革命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动员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与中国签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传统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逐步解体,出现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另一方面,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部分中国人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封建的国家,已经远远地落后于西方国家。‘于是,他们开始了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艰难跋涉。中国的现代化开始启动。 

  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就在于它充分地实现了社会动员。所谓社会动员,就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由于受新的生产方式的影响,人们原有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和心理义务不断受到侵蚀而逐步崩溃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取得新的社会化模式和行为模式的过程。『il从这个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动员的实现,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首先,社会中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其次,在新的生产方式的影响下,人们逐步摆脱传统社会的束缚而日益接受现代生活方式。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开始了社会动员的过程并逐步深化,从而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推动了社会动员的初步实现  

 社会动员的实现是以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社会内部生产方式开始发生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基础开始解体和商品经济的产生并逐步发展。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洋务运动和此后兴起的民族工业运动中大量资本主义工商企业的建立,中国出现了第一批与现代生产方式紧密相连的工商业群。具有现代意义的行业性产业结构己初见端睨,经济上酌社会分工也己日渐形成。所有这一切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并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历史性转变。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造就了新的社会利益集团——中国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他们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提出了富国强兵的口号。在这个口号的推动下,他们一方面开始创建具有现代意义的工商企业;另一方面,积极学习和研究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并加以宣传。在这个过程中,由丁^他们不断地接触西方先进的东西并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受益者,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逐步从封建统治阶级的阵营中分离出来。成长为资产阶级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群体。又由于他们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物。与最新的生产力相连,因此,他们了解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了解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思想文化理论。他们通过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充分认识到中国如果不走现代化之路,最终只能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因此,在这一时期,与其他社会集团相比。他们最具有民族主义的倾向和历史责任感。这样一种社会地位就决定了他们必然成为领导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的社会精英。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