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天下’’思潮与中国20世纪历史(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焦亚葳 张光成 韩新保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其社会制度无非公有、私有相应。人类的社会意识亦莫非‘公’、“私”。作,“公天下’’思潮与中国20世纪历史,

三、“公天下’的中国文化印记及正确理解

(1)“公天下’的中国文化印记

    20世纪中国‘公天下’思潮,近接16、17世纪启蒙思潮。远则继承中国远古的大同思想是中国社会、中国文化自自身的~个发展结果。虽然说,现代化的过程,时代的风潮,都是不可无视的因素,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更从其自身的因素来找其原因。

中国文化最能反映上古社会状态的是“天下”与“生民’两个词。天下相当于社会、世界。是‘天赋”的生民的生活空间。生民,那就是生存于天下这一空间中的‘民’了。荡荡世界,最主要的两个存在就是‘天下’与‘生民’。在这两个基本的存在基础上。乃有‘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4](“泰誓”上),所谓社会的上层建筑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原始公社的瓦解,社会的运行形态当然是私有制和“家天下”了。但是,在中华文化形成的轴心时代,“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地虽天,其化均也’;“不患寡,而患不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J(“尽心”下’仍然是重要的社会思想。中国民本社会哲学的这一血脉在封建专制时代亦缕缕不绝。而16、17世纪的中国启蒙运动,其重要的内容我们应当看到是对这一观念的复兴。而20世纪盼‘公天下’思潮。当然也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现代承接。这也就是说,重生民、民生,是中国“公天下”思想的基本特色。与这—特色相对应相对于西方政治上的民主权利,中国的社会思想则更看重民众生活的褐祉。基于农业社会的特征。相对于政治权私人民的生存权和经济利益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强调。而对于人民的政治权利,在近代革命中也不是作为个人的权利,而是作为全体国民或者说全体人民的权利提请出来。个人的自由被孙中山等革命家当做使国民、人民这个整体变成一盘散沙的因素而遭到排斥。民族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这种民族的向心性和凝聚力,深刻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色彩,也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着历史的依据。

    (2)“公’、“共’、“平”及“私’的分析—J公天下’的正确理解    从要领上说,“公天下’有三个内涵:“公“‘共”“平”。“公天下”在20世纪的实践,使人们对这三个内涵有了更深切地了解。    “公”的最基本内涵是公平、公道、也就是社会正义,就是人人都有权利的社会。“公’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定,不然,便无社会可言——纵然‘恶’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但如果强盗世界,人对人是狼,人类的生存发展又如何可能?但是,“公”的另一面是平均主义。如沟口雄三先生就曾论道,“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不可避免地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发生冲突。“共”,历史上的一般内涵就是共有、共同所有,现代的内涵就是经济的公有制。“共’是经济的调节者甚至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成分。如果没有‘共”,便无以调节发展不均势的‘公’。但经济的公有成分如果过于强大,那就使‘公,’失去了资源,对“公”是一种压抑——甚至于使‘共”失去“公”的内涵。中国20纪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在“公”与‘共’关系的理解上出了偏差。  “公’与‘共”,既有此教训,而且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为它提供了可资的借鉴:公就是铺平一条法规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保证社会公正,同一起点,公平竞争。若此共——天下共有之“共”亦在其中矣。共,就是调节社会的生产与分配以保证每一社会成员社会法权上的生存与发展权利。“公”保证社会的活力,“共”保障社会的道义性质。中国的封建专制社会是没有提供这一点的。但是,中国古来‘公天下’的思想资源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却为这一观念提供了基础。    这样,公与私的矛盾事实上也就统一了:使每一社会成员都能够在‘公天下”的形式中生存、发展、自由生is这是人类社会这一存在形式的价值所在,也是人类进行社会生活的原初本意。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指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君主制取消后,人们就可以‘‘各得其私、各得自利也”,“遂民之生,使其繁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说,未来的共产主义社Ae‘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其公落实于私落实于每一社会成员的生存与发展。这是公的存在的辩证法,这就是‘公天下’的价值所在。离开了‘‘公天下’的这一辩证法便无从谈“公天下’的内涵、意义与价值。

    由此可以谈到“平”。正确理解的“平”,不是平均主义。而是让每一社会成员的能力、能量、聪明才智都有得到充分发挥机会。但在现实中。人的才智与能量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如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所说的,让大家公平的发挥自己能力的公平法则。落实到每个人不同的具体情况,其结果常常反而是不平等。然而。历史只能是在这样一种不平等中前进的。生产力只能是在这样一种不平等中发展的。没有绝对的平等,只有具体历史的平等。以公而化于私之发展中,以人人之平等的竞生、竞存而寓天下大公。这就是‘公’的辩证法。公私合驶,公私合力。公的力量与私的力量齐运并行,相互促进,是20世纪‘公天下’运行的宝贵的历史经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