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天下’’思潮与中国20世纪历史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焦亚葳 张光成 韩新保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其社会制度无非公有、私有相应。人类的社会意识亦莫非‘公’、“私”。作,“公天下’’思潮与中国20世纪历史,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其社会制度无非公有、私有相应。人类的社会意识亦莫非‘公’、“私”。作为生产关系与社会意识。它们都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虽然。自原始公有制解体以来的历史是私有制的历史,但是历史如世间一切事物一样都是辩证的——历史的一个重要辩证法就是:私与公是互涵、相依的。历史前进到19世纪,马克思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人类史在公有制的运行中成为可能。由是。如19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风起云涌一样,在中国,几乎整个20世纪则是“公天下”思潮的光昌流行。它是支配20纪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思潮。

一、20世纪中国‘公天下’思潮的阶段与特征    从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不难看到,“公天下’思潮是一个主旋律。一个造就世纪史的主要力量。

    (一)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

华民国,使中国步入民主共和社会是为20世纪中国

“公天下’思想之第一时期。

    中国“公天下’思潮的第一波,是辛亥革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们,往往是‘‘公天下’的同情者、赞同者和实行者。1905年,光复会就提出了土地公有的政治主张。孙中山在他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中说。“我们的三民主义——不外乎国家由人民共有,政治由人民共管,——只有人民对国家无何不‘共’,民生主义之达成,这也正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就在于推翻帝制,扫除家天下。建立起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公天下’思想。他的民族主义,为的是解除民族压迫。实现“五族共和”。他的民权主义,目标就是除去君权,施行民权。他的民生主义,目标是‘平均地权”。他说:“夫国者人之积也,’,“夫中华民国者,人民之积也,’,“夫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立权属于国民之全体。是四万万人民即今之皇帝也。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政治纲领。这一政治纲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公天下’的演绎。

    我们知道。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即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如果说与农工的联合反映了孙中山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那么,与俄、共的联合则表现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浪潮的遥接。由此形成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正预示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走向。

由上看来,谋求民主之公与社会之公,确已成为本世纪前四分之一时期的主题和时代潮流。而且,孙中山提出的革命纲领,事实上已经预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轨迹。 

  (二)20纪“公天下’思想的第二时期,也是它的最光辉的时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在中国的胜利。

    十月革命,中国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先是,留日的李大钊写出《庶民的胜利》等文章主义。他把十月革命称做‘庶民的胜利”,他看出了这一革命的精髓。继而,胡适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反而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就这样,在问题与主义、科学与玄学、东西文化等等大争论中,马克思主义都占了上风。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从西方输入的各种思潮中,马克思主义在知识界成了最得人心、影响最大的思潮,以至于嵇文甫在北洋军阀统治区的大学讲堂上讲马克思唯物史观,李达在国民党统治区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艾思奇的宣传唯物辩证法的<大众哲学)也在国统区再版印行达32次之多。这说明。古中国的“公天下’承接了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而与新的世界潮流相共鸣。

    新中国的成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公天下”思想运行的高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中国开始建立起来了。再以后。国民经济的国有化、集体化,则更使‘公天下’由观念化为社会形态,使“公天下’走到了历史的顶峰时期。

    公有制社会的建立,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民族的辉煌。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缺乏清醒的认识,对‘公”的理解出现偏差。社会之公也在走向它的反面。公。本来应是最大多数人民的福祉。可是在“斗私批修’、“一大二公”、“消灭资产阶级法权”的口号与实践中,无所不至的公有却与人民的福祉脱节了。这一脱节,使20世纪的‘公天下’思想走向了一个辩证认识的新阶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