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夕的政治运动(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刘 沙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1901年《辛丑条约滏订之后,由于民,辛亥革命前夕的政治运动,
对于整个中央集权,汉族官僚中有实权者消极对抗,即使是满蒙地方大员也多有微词,立宪派则持批评态度,认为中央集权束缚了地方发展的手脚,限制了疆臣的主动性,而中央的执政者又不为人所钦敬,所谓‘L旦有警,疆臣既束于律令,而不敢为分外之谋,枢臣又困于见闻所不及,而未能应机以措置。始于两相观望,终于两相推诿,而天下之大事去矣”。从具体情况看,当时中国的改革需要国家权力集中,只有集中权力才能有效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但是地方各界认为中央没有改革的诚意,为了维护特权地位不择手段,极不可靠。既然中央失去权威,那么只有凭借自身的发展,因此各省的省籍观念较科举时代又增强了许多,加上各省练兵、征税已非一日,俨然出现了一个个诸侯,清王朝的分崩离析因为中央集权的失败而加快了。
清末政治变动始终贯穿着中央集权这根主线,固有的满汉矛盾随着集权的推行而不断显现,直至成为革命党手中号召民众的一面鲜明的旗帜。本来这面旗帜革命党已经举了十年却仍旧得不到民意的响应,在局势多变的预备立宪期间,因为“少壮亲贵集团’的短视和愚蠢,缺乏政治智慧,四面出击,扩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裂痕,使革命党轻而易举地利用其决策的失误和弱点高举反满的大旗吸引民众,争取到立宪派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造成形势发展出现质的突变。
总之,清政府的实际统治者出于维护一己之私利,没有诚意落实‘新政’的具体措施和推进宪政的建立,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没有充分估计自己拥有的真实力量,贸然行事,以为几纸行政命令就可以解决存在了几十年的利益争夺,其结果只能导致社会矛盾的对抗性日甚一日的严重,民众与政府的离心离德,中央和地方的疏远、仇视,造成政治改革不进则退乌}济文化混乱不堪的恶劣局面,更给革命党人提供了发动事变的有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