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夕的政治运动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刘 沙 查看:
1901年《辛丑条约滏订之后,由于民族危机的加重和列强经济侵华的步步深入,晚清社会积蓄已久的各种矛盾日益向纵深发展,随时都有激化的可能。迫于形势,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韵政治改革,试图在保证大权不致旁落的情况下缓和社会矛盾,防止革命的发生。在此期间,固有的满汉矛盾更加凸显,中央和地方的利益争夺愈演愈烈,清朝统治者在这场政治变革中败T阵来,最终成为历史的旁观者。
一、政治变动中满汉矛盾的加剧
汉矛盾是清王朝统治中国260余年中始终存在的矛盾,也是清末社会矛盾中无法回避的现实性难题。《辛丑条约滏订前后,汉大臣备受重用,这种情形的出现是由当时的客观形势决定的,一旦局势稳定下来,满汉之争必然立即呈现新的斗争态势。从1901年后新军的编练与掌握开始,满汉矛盾迅速展开并且激化。“新政’各项措施中最为重要的当属改革军制,编练新军。袁世凯接任北洋大臣后,直隶按察使杨世骧献策说:“曾文正首创湘军,其后能发扬光大者有两人,一为左湘阴(宗棠),一为李合肥(鸿章)。湘阴言大而不务实,故新回平定后,迁徙调革,即不能掌握兵柄,致纵横十八省之湘军,几成告朔饩羊,仅剩有一名词矣。合肥较能掌握淮军,频年多敌,遂尚能维持因应于一时。今公继起,如能竭其全力,扩训新军,以掌握新军到底,则朝局重心,隐隐望岱’矣。他日应与曾李二公争一日之短长,南皮(张之洞)云乎哉。”…此说正合袁世凯的心意,于是袁世凯决心继承曾李“以练兵为当务之急”的既定方针,上奏说:‘直隶为畿辅重地,筹饷练兵,固期多多益善。”…为他扩充新军制造舆论。1902年底至1903年初,其他各省督扰也陆续开始编练新军。此时的清政府一方面想改变各省兵制不一的纷乱局面,另一方面又担心形成由汉族官僚掌握的统一军事力量滩以控制,决定以袁世凯的北洋军和张之洞的湖北新军为主干,使其平行发展,形成两大军事系统,以便互相牵制,同时在中央设立练兵处作为各省编练新军的督导机关。1903年,清政府颁布上谕:‘-rJ因各直省军制操法器械未能一律,迭经降旨,饬下各督抚认真讲求训练,以期划一。乃历时既久,尚少成效,必须于京师特设总汇之处随时考查督练。着派庆亲王奕勖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着派充会办练兵大臣,并派铁良襄同办理。”口1练兵处的设立,形式上为了统一军政,收回各省兵权,而其重点很明显是要把北洋军收归中央:看起来是中央与地方之争,实际上是想培植满洲贵族的军事人才,削除汉大臣的兵权,是满汉之争。袁世凯以小站练兵的人员为班底打造北洋军,包揽军权财权,已经引起满洲贵族的猜忌。清政府打算以铁良取代袁世凯,铁良才具资望尚浅,暗中为其谋划的有良弼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