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江苏立宪派的政治活动及其历史影(6)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潘锦全1,冯素芹2 查看:
3.推动清廷预备立宪,加速国家政治制度现代化进程。江苏立宪派所从事的一切政治活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清廷能够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采用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揭开了预备立宪序幕。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确定了有限君权制。1911年11月颁布的《十九信条》更是采用虚君共和的政体形式。虽然这只是清廷为敷衍立宪派、消弭革命采取的策略,但仍然代表了我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开端。这其中。作为立宪派中坚的江苏立宪派起了很大的作用。
(2)亥革命后支持袁世凯,埋下了帝制复辟的隐患 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后还不能完全控制社会政治局面。江苏立宪派在这关键时刻竭力帮助袁世凯巩固政权,例如帮助袁世凯组织政党以对抗同盟会、为袁世凯拉拢各派政治力量、帮助袁世凯解除南方剩余革命武装等。其中以帮助袁世凯组织政党最为重要。因为强大的政党是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和组阁权的前提。张謇等在袁世凯资助下,以统一党和民社党为基础。合并国民协进会、国民公党、国民公会、共进会等政治组织。成立了共和党。共和党成为袁世凯政权的主要支柱,也是同盟会在参议院内外的主要对手。 “宋案’发生后。江苏立宪派参与了明显偏袒袁世凯的调停,逼迫革命派向袁世凯屈服。调停不成,他们把战争的责任全部推在革命派身上。江苏立宪派背弃了革命派追求的真正的共和,而选择了袁世凯的假共和,无形之中帮助了袁世凯走向集权独裁以至帝制复辟。
“二次革命”后不久,袁世凯轻而易举地以叛乱为由,宣布解散国民党,并剥夺国民党员的议员资格。从而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无法运作,袁世凯成了没有国会、没有强大而合法的反对党制衡的寡头总统。由于失去制度约束和合法反对派的牵制,御用的参政院顺利成立;稍后,由这个参政院两次推戴,把袁世凯抬上了皇帝宝座。袁世凯之后我国陷入军阀纷争割据的黑暗时代,“民国”只剩空招牌。共和理念也遭践踏。我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就此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