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江苏立宪派的政治活动及其历史影(4)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潘锦全1,冯素芹2 查看:
江苏立宪派一直在积极努力争取立宪、消弭革命,但‘皇族内阁”的建立与铁路国有政策的出台。使他们对清廷失望。武昌起义更是宣告他们追求的君主立宪理想彻底破灭。江苏立宪派审时度势。开始转向革命。
然而,江苏立宪派的转向革命既不彻底又有其用心——控制革命并及早结束革命。先是上海立宪派首领李平书等与革命派合作武装光复了上海,并在光复后取得了除军事以外的大部分权力:接着苏州绅商劝巡抚程德全反正。宣布江苏“和平独立”;最后立宪派帮助江浙联军攻下南京。协助程德全以江苏都督身份进驻南京,获得江苏全省的最高统治权。
江苏的“和平光复”模式也对其他省份产生了影响,各省立宪派纷纷效仿。广西、安徽、广东、四川等省相继‘和平独立”,清廷逐渐陷入极端孤立。
控制革命的同时,江苏立宪派希望实现南北和解,尽早结束革命。他们积极促成南北议和,议和过程中压迫革命派向袁世凯妥协。革命最终如汪苏立宪派所愿以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形式速成。但这速成的革命里已经孕育着“二次革命”的种子。
(三)“二次革命”时背离革命,加速了“二次革命’的彻底失败
1913年3月20日“宋案”发生后,江苏立宪派出于维护秩序和稳定的考虑在南北之间积极调停,但是他们的调停明显偏袒袁世凯。正是在他们的调停之下,袁世凯完成了对革命党人的军事部署。
“二次革命”的爆发让民族资产阶级和立宪派非常愤恨。他们把责任全部推在革命派身上。南京独立后。商会竟公然出面劝讨袁军让城别走。并表示“愿付巨款”以酬[10J。江苏立宪派人对此结果也非常失望。1913年7月27日,张謇在致赵凤昌的信中指责国民党抵抗派:“沪上罔死之民之众,损失市产之巨,彼作难者何词以对吾民。即通(),l、I)实业之受损86亦数十万矣。可恨!”【lu 革命派内部步调不一、举棋不定是导致‘二次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但立宪派对袁世凯的纵容以及对革命的背离。则是‘‘二次革命”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江苏立宪派政治活动的历史影响
(1)命前追求立宪,加速了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
1.宣传了爱国主义,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立宪派与革命派都是真诚的爱国圭义者,政见不同,谋国之心则一。方法有异。爱国前提则同。江苏立宪派在鼓吹立宪的同时,时刻不忘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改造政府的专制政体而奋争。抵制美货运动和收回路权运动。既是与列强争夺利权的反帝爱国运动,也是向专制政府要求政权的政治运动。在抵制美货运动中。江苏立宪派明确指出清廷的奴隶性质:“夫专制国体其政府有压制吾民之权力……彼外人遂利用我政府之压制,而迫使吾民以服从,往事之己然,真使我同胞隐忍吞声痛哭流涕者也”。他们还提出“鼓我之民气”,“结我之民力”,“广开会议,联络全国,可为异日自治自立之基础”。 在江苏立宪派的积极宣传下,人民不仅认识到帝国主义是敌人,而且认识到专制政府也是不可靠的。只有进行政体的改革,才能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