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江苏立宪派的政治活动及其历史影(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潘锦全1,冯素芹2 查看:
2.政治敏感性强。鸦片战争以后,以上海为辐射中心的江苏省在全国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地位日益重要,至辛亥革命爆发时,上海不仅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也成为全国的舆论中心。革命党人雷铁崖认为:“上海者。中国最开通之第一埠也。全国之风气。由其转移;全国之思想,由其灌输。上海发一议。举国之人即随之风靡,日上海得风气之先者也。”江苏立宪派处于消息灵通、风气先开的环境中。自然具有极强的政治敏感性。他们很早就学会利用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申报》《时报》《东方杂志》等成为他们的喉舌。江苏立宪派对媒体的重视和控制甚至早于革命派。 3.政治性格保守。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表。同革命派相比,立宪派的政治性格偏向保守。并且。相对于国内其他省份的立宪派而言,江苏立宪派的政治性格也显得更加温和保守。江苏地区特别是苏属地区,民性柔顺且冷静谨慎,遇事多付诸理性。这种保守的政治性格在张謇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自言“生平万事居人后”。主张“立宪大本在政府,人民则宜各任实业、教育,为自治基础;与其多言,不如人人实行。得尺则尺。得寸则寸”。
二、辛亥革命前后江苏立宪派的政治活动
(一)追求立宪,主观上反对革命
江苏立宪派追求通过和平手段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对暴力革命一贯反对。1905年张謇就革命党人吴樾谋刺出洋五大臣一事写道:“政府遣五大臣考察欧洲各国宪法,临行炸弹发于车站,伤毙送行者十余人。是时革命之说甚盛。事变而屡见。余以为革命有圣贤权奸盗贼之异。圣贤旷世不可得,权奸今亦无其人。盗贼为之,则六朝五代可鉴。而今世尤有外交之关系,今昔不同。不若立宪,可以安上全下,国犹可国。然革命者敌视立宪甚,此殆种族说为之也。”作为江苏立宪派的领袖,张謇的观点极具代表性。
江苏立宪派人反对革命多停留在观念上,并没有切实的行动。这主要是由于革命派在江苏的势力还不足以公然与立宪派对垒。立宪派拥有比较广阔的活动空间。不必像海外立宪派那样与革命派争夺有限的群众基础和安身立命之所。事实上。江苏立宪派同革命党之间多是和平相处、相互合作。张謇、马相伯、赵风昌、姚文楠等都是同盟会会员黄炎培的“战友”[8]。黄炎培与雷奋、杨廷栋、方还、刘垣、沈恩孚的关系亦非同寻常。同盟会会员蔡元培与马相伯“为莫逆交”。
总之,江苏立宪派人虽然主观上反对革命。但他们抗争的主要对手是清廷中的顽固派,而不是羽翼未丰的革命党。
(二)辛亥革命期间,控制革命并促进革命在全国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