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断想(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张岂之 查看:
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鉴于中国经济极端落后的具体情况,提出以“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为主要内容的民生主义,要求在革命成功后发展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国富民强”的理想。这个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暴露了它们自身的尖锐矛盾,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在西方风行一时。在此情况下,孙中山为使中国不致重蹈西方资本主义的覆辙,提出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主张。现实迫使中国民主革命家去思考资本主义发晨的前景,由此产生了对于社会主义某些方面的同情、向往。这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给后来者以重要的启迪。
启迪主要表现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正确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问题,这也就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
新中国建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等考虑到旧中国经济文化的具体情况,曾经设想中国要经过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估计少则十几年,多则三十年。
后来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也曾经有过很大失误,提供了丰富的正、反面经验,促使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就是邓小平开辟的改革开放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生活、实践常青,理论必须随着实践而发展、创新。不仅新民主主义需要猖营资本主义成分,在漫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树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1997年9h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m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允许公有制蹦外一切符合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和其他所有制的存在并鼓励其发展。还提出,对外更加开放,加强0『进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先进技术和资金,扩大对外贸易。从党的十五夫至今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这一基本制度的正1911年10月10日革命军占领武昌确性、权威性和生命力。
历史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人们回顾历史,温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不可能将思维停止于1900年至1911年之间,必然会把这次革命放在20世纪我国历史长河中去加以审视。这样我们才能从历史上政治自觉的经验中得到教益,从而提高我们的政治自觉。二、学术自觉的反思 辛亥革命准备的十年间-20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学术从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时刻。当时学人们的政治观点、政治情结在学术问题上并不起决定作用,因为学术有其自身的规律。例如,具有清朝遗老情绪的王国维的学术思想、学术方法等方面在辛亥革命前后成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开山”;不仅在史学,在其他人文学术领域都取得创造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