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断想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 作者:张岂之 查看:
看历史上的变革是近一些还是远一些好?我觉得,后人从历史经验和教训积累的高度看,易于从历史中得到教益,远些好。我国近代完整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至今已有90年,我们站在今天时代所达到的认识高度去看这次革命,肯定会产生许多感想,这些未必就是历史研究的正式成果,但是它们具有的朴素性和敏锐性也许会使人们觉得亲切。笔者在这篇短文中要写的,恰恰就是这类不拘一格的断想
一、伟大的政治自觉
“自觉”是人的特点,是理性思维的成果,并非人人都能具有的。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自觉”表现为:有人对历史的进程、特别是时代课题达到较高的认识水平,并伴之实际的行动。这种自觉性不单是先驱者天才的表现,主要是历史实践展现出的客观真理,被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的先驱者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认识,并加以梳理、宣传,唤醒民众,用实际行动去推进历史的变革。这种政治的自觉似乎可称之为历史的最强音。经过几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后人仍然可以从不同时代先驱者的精神遗产中明显地感受到历史真理的巨大力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历史认识的自觉性。 这里不妨举个例子。在中国近代历史,1898年维新志士们的鲜血终于唤醒了国内首先觉悟的入们,他们大声疾呼中国已进入革命时代,对清朝政府不要抱任何幻想。先驱者邹容在《革命军》中满怀激情地写道:“……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吾于是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日: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革命不能停留在激动人心的口号上,要有理论指导。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20世纪初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和理论,并以此指引革命,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才取得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果。当历史迈进21世纪,我们回顾这次革命,不能不惊叹先行者在政治自觉上达到的时代高度,远远不是此前历史变革所能比拟的。
孙中山“适应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正式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的最初纲领口号将“颠覆满洲政府”、“还我主权”作为民族革命的基本任务。这种“反满”的口号,实际是要求民族独立。孙中山有这样的阐释:“今有满清政府为之鹰犬,则彼外国者,欲取找土地,有取予之便矣,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这就超出了以往“反满”口号的狭隘种族主义倾向,将推翻清朝统治作为争取民族独立的第一步。孙中山首次提出革命成功以后,在国内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孙中山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他始终强调,为达此目的,革命党人不可有帝王思想;帝王思想与民权思想不相容,“凡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1906年《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905年《同盟会宣言》说,“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反对帝制复辟,直到他晚年在新_三民主义中对民权主义的解说,仍然一再批判帝王思想。由于“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君主专制制度复辟者都遭到失败,这一点体现了辛亥革命成功的方面。由于中国近代历史的辩证法,孙中山规定的革命日标未能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