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关系(3)

辛亥革命网 2011-03-17 00:00 来源: 作者:张永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政治现代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农、工、耕社会,向现代,试论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关系,

    一个追求政治现代化的政权,至少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权威的合理性。传统政治权威的特点是:少数统治者对权力的独占和垄断;权力是不受限制的、终身的、lL[袭的;同时权力在实际运用中又是被分割的。而现代政治权威的特点则不同:权力来源于社会公众的合法选举;权力是有限制的,它实施宪法和法律至上的原则;它依法产生、依法行使、依法接受监督;权力使用统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有机结合。现代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对前现代化社会原有的制度和结构进行全面、彻底的变革。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新政权具有充分合理的权威,以便更顺利、更有效地贯彻自己的政治意图。第二,政府职能的专rJ化和政治结构的分殊化。由于传统社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产生了家长制的经济管理形式。与之相适应,国家的政治结构也具有了家长制、世袭制的特点,其政治职能是混淆的,政治结构是混『司的,一个政治部门担负多种政治职能,且一种政治职能又由多个政治部别承担。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管理日益复杂化,引起政治结构专门化分工,并逐步形成层次分明、权限合理、相互协调、指挥统一的有效的政治体制。第三,公众广泛的参与性。亨廷顿认为“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公民参与的扩人”。5烩众能否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是传统的专制制度与现代的民主制度的重要区别。在传统的专制政治中,政治是君主个人或服务于君主的少数人的专利品,广人社会公众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而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无数具有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市场主题出现。他们要求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相适应,使得现代政治体制广泛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政治生活。惟有如此,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才更具有合法性。公众可以通过参与围家政治决策过程,充分体现其影响,从而达到削弱传统势力影响的作用。第四,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高效性。在传统的专制社会中,政治决策取决于最高统治者和极少数人的意志,具有封闭性、主观性、狭隘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谈不上科学性,管理也是落后的、低效率的。而随着经济水平和科学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高效性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公众的广泛参与、政府职能的专门化和政治结构的分殊化更为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高效性,提供了干部和制度保证。上述这些特征虽然不能对新政权的制度属性加以全面的概括,但可以衡量这个新政权是否真正具有领导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能力。以上特征的实现又是以制度化为前提的,凶此,我们以这种标准来衡量辛亥革命的成果时,主要看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新政权是否通过制度化手段实现了社会政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这是辛亥革命最主要的任务。尽管辛亥革命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彻底,但它通过一系列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上述任务。因此,中华民国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了国家政权由传统向现代的转移。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领导集团在领导的过程中,把反对以清朝政府为代表的专制政治制度作为革命主要目的。凶此,随着新政权的建立,以及各项以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为目的的政策、主张的实施,就在相当人的程度上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势力。从总的趋势看,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共和政治的建立,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抗拒力量的封建专制势力正逐渐淡出中围政治权力中心,在相当人的程度和范围内为中围现代化的实现扫清了制度上的障碍,另外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沿着打破地方主义倾向的方面前进。从这时起,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化取向的、高度权威的、高度稳定的、统一的国家政权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唯一选择。可以肯定的说:辛亥革命后的新政权开辟了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围社会观念和意识转变的闸门。马克思说过:“随着每一次社会的巨人历史变革,人们的观念也会发生变革”。目P'240中华民围临时政府建立后,人民欢呼和拥护新生的政权,对种种事物均冠以“新”字,以显示其有别于旧时代、旧社会。一时间,到处都是“共和”的旗帜和名号,社会面貌出现新气象:“君主之命命己终,世局统统归共和”。呵以说,辛亥革命摧毁了中围传统政治的合法性模式,确立了现代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价值准则和新的观念。一方面,许多人的责任中心由原来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家族转向社会和国家,由原来狭隘的民族主义而转向以现代国家意识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国民第一次听到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感受到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新的社会意识支配下,围民的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也发生很人变化。“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人人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人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5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失败,就充分证明了民主其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知道:社会意识现代化最显著的标志是社会指导思想的现代化。资产阶级虽然打落了皇冠,但皇权思想、权威意识并未随之立即消失。但是,辛亥革命伟人的功绩在于启发了民众的思想,使社会意识的现代化人潮奔腾东流。人们正是从这股人潮中把握住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并从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的结剧中更加领悟到现代意识的珍贵,出现了“改造国民性”的呐喊,出现了民主、科学的呼吁和实践。

    近代历史发展的事实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1u界范围影响的扩人,现代化止成为所有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主流。但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即使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为现代化准备了某些条件,也不能表明他们将顺利地走现代化之路。惟有国家领导集团具有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加入现代化进程的信心和能力,才能顺利实现这一过程。而这种信心和能力又恰恰是任何一个落后国家政治领导集团最缺乏的。因此,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还是殖民统治与现代化的关系,其核心的问题还是一个政权的问题。要实现政治现代化就要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使国家政权由抗拒现代化的传统政治集团手中转移到拥护现代化的政治集团手中。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对社会结构的调整,使之充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并最终推动围家现代化进程。总之,辛亥革命的最人功绩就是推翻反动腐朽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起一个支持现代化,并具有较高权威性和稳定性的政权,从而为中围的现代化进程扫清道路。但是,从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看,这个任务并没有最终完成。一方面是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面对的是强人的传统势力的反抗;另一方面“出们自身所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使其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很难形成推动革命运动进一步发展所必要的权威和稳定。所以,辛亥革命后不久,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就在保守势力的挤压之下,被迫放弃了自己的权力,而将革命胜利的果实拱手让给了在政治上更加保守和更倾向于传统的袁1H:凯集团。结果,中国社会政治开始发生了分裂,形成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势力与以北洋集团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围绕着由谁来占据国家权力中心而爆发了人规模的政治纷争,并由此导致了中国持续的革命。可以肯定的是,辛亥革命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围家政权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不但把自戊戌变法以来的制度变革推向了高潮,而且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存在不到3个月的时问里,孜孜以求用现代政治理念来架构政治体系,着手于国家的各项政治制度建设,并力图纳入法制化轨道。因此,辛亥革命对政治现代化的探索,为中围今后的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