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关系(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7 00:00 来源: 作者:张永刚 查看:
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前,中围社会结构是一种封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这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导致中围封建社会全部的生产生活处于一种封闭、保守、僵化、无知和缺乏创造力的状态。而清朝政府作为中国封建制度的代表,继承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部结构属性和制度属性,包容了封建社会全部腐朽、没落和反动的东西。这样,当现代化的曙光初露于中国人地时,清朝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仍然固步自封、闭关锁围。正是由于清政府缺乏领导社会变革的能力,使中国丧失了走向现代化的最佳时机。对于一个围家来说,即使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为现代化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也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就肯定会顺利地走上现代化之路。现代化的实现依赖于社会中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出现、人们社会意识的转变、社会整合的力度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等社会凶素的积累。至少在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实现社会从墨守传统体制的政治领导向赞成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转化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为重要。因此,要建立一个真正拥护现代化的政权,就要推翻清王朝反动的封建统治。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革命烈火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腐朽的清王朝在革命的打击下迅速土崩瓦解。
1912年1i月1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南京建立起中华民围临时政府。尽管这个政权还不完善,但从中围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角度考察,它对于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相当成功的:首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建立新政权的过程中,坚持了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并以走资本主义道路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发展模式。由于资本主义代表了当时现代化的先进生产力标准,因此,这种发展目标就反映了中围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流:走现代化之路。1912-it-- 3月II日,由孙中山公布施行《中华民围临时约法》规定了资产阶级“人权平等”、“天赋自由”的原则,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围的国家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和人民所具有的一般的民主权利:“中华民主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甲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营业、言论、集会、通信、信教等自由和请愿、陈诉、任官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确立了国家政权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它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意志,树立了民主共和围的合法性。其次,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传统专制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实现,打破了封建社会政治保守、封闭和被少数人控制的状况,扩人了国家政治参与的范围,为充分吸纳和动员新的社会力量、社会集团和社会资源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活动创造了条件。共和体制的确立,极人地促进了人民对国家政治及社会公戈事务的参与。围家政治参与扩人化最明显的表现是国家权力从君主转移到议会,这是国家政治实现现代化最现实的体现。通过议会选举,参与国家政治的势力从过去的君主、士绅、地主扩人到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191缉,各省议员和参众两院进行了选举,191~又召开了正式围会。“政党”也开始在中国普遍成立,并积极参与地方及国家的政治活动。孙中山认为:国家之所以成立,建筑于“国民的合成心力”,“左右统治权力者,常为多数之国民”。但是,政治之事无法人人都管,只能由“少数优秀特出者”组成政党,代表民意,“领导政府”。目P390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围政治体系的利益表达和综合方式以及权威产生的方式。中国开始进入政党政治时代,至民国初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 o政党的普遍成立,扩人了国家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广人群众能通过入党这一途径参与政治,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表达自己阶级的利益要求。同时,选官制度的变化也扩人了民众参与围家政治的范围。传统中国政治由科举而仕,而辛亥革命后,则由政党而仕。这标志着中围政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也标志着中围政治发展的一个重人的进步。新政权在实现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还把政治职能专业化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政治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政府职能的实现越来越依赖于专业化和科学化管理的手段。辛亥革命后,新政权为了适应国家现代化的需要,在政府机构的组成上,让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领域如法律、军事、行政和科学等从传统的政治领域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专l J化机构。】司时,行政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实现分层化管理。因此,与过去传统政治的封闭和低效率相比,新政权在行使其政府职能上,就更集中和具有权威性,而且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