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关系
辛亥革命网 2011-03-17 00:00 来源: 作者:张永刚 查看:
政治现代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农、工、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时,社会政治制度发生与现代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转换,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在政治上的表现和结果。它意味着传统体制的变革、解体,其目标是实现从传统政体到现代政体的转变。围政治现代化始于19世纪中后期,当时中国面临着内犹外患。因此,推翻旧的专制政权,建立新的民主政权就成为中围从中廿纪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最重要的任务。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一个封闭自主的封建围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西方武器与文明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政治经济因素。可以说从林则徐、魏源提倡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兴办的洋务运动再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的戊戌变法,延至辛亥革命爆发前,现代化的意识与实践已有半个多世纪的积累。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开始逐步解体,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日益发展起来。随着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增长,现代化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实现现代化已经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清王朝由于受其制度属性所决定,不但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责任,而且成了帝围主义压榨中国人民的同谋,甚至成了帝国主义的鹰犬,使“外国者,欲取我上地,有予取予携之便”。清政府已经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人障碍。孙中山认为:“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因此,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成为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的最重要任务。辛亥革命的爆发,顺应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要求,成功地完成了上述任务。
1912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解决了政权的转移。鸦片战争后,中围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下,资本主义生产力开始产生并日益壮人起来,中围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开始逐步瓦解,到20式: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基本条件。首先,外围资本主义的入侵,改变了中围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一方面,在相当人的程度上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围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样,鸦片战争后,中围在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冲击之下,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逐步发展起来。而这种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就成为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物质前提。其次,由于中国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传统生产方式的逐渐被打破,促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封建社会时期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并因此引发了围内各种矛盾的尖锐化。同时,在上述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通过创建资本主义工商业而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变,他们对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日益强烈。所以,面对越来越人的社会压力,清朝政府曾被迫对某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如20ltl.纪初新政的推行。但这些改革仍然是为维扩其封建统治,是为了“抚绥围内反对者和抵挡外围的侵略,巩固帝围和王朝”。隘客观上,这些改革则有利于推动中围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由于这些改革实际上已具有了社会转型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现代化启动的标志。受以上社会变化的影响和冲击,人们在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开始崩溃并逐渐形成新的社会化模式和行为模式。随着中国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和新式教育的普及,邮政、通讯、交通手段的现代化,新闻媒介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等等,中国社会所受的影响不断扩人。许多人在对未来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已经逐步接受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巨人的社会和心理上的变化,并开始重新界定其价值标准。此时,虽然以清王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集团仍然盘踞在围家的权力中心,传统势力也仍然在社会的各个层面继续发挥着作用,但现代化实际上已经渐渐成为中国人潜在的心理目标。但清朝政府没有能力将这些特征充分发挥,使它们成为国家现代化的有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