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晚年的著书立说(2)
辛亥革命网 2013-11-15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卢立菊 查看:
为了写作《实业计划》,孙中山参考的英文书籍单是经济方面的就有240多种,有西方经济学家的许多著作,如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凯恩斯《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等,有工业、财政、银行、货币、信贷方面的,有城市规划、水陆交通方面的,也有关于中国河流航道、港口等方面的专门资料。关于西方欧美各国工业革命、工业发展史的著作大部分都出版于1913年至1917年,比较详细地分析了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工业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经验教训,可以说是当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在发展实业方面,孙中山读得最集中的著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关于交通港口,特别是铁路建筑、经营、管理方面的论著,现存上海孙中山故居关于这方面的书籍,据统计有60多种,如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逊所著的《运输学》、《海洋与内河运输》、《内陆水道及其对运输的关系》等。
二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孙中山阅读的都是西方著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现在能看到的有9本,如《现代城市及其问题》、《发展中的城市》、《城镇规划入门》、《城镇规划的实践》等,全部出版于1912年至1916年。
三是关于银行、信贷方面的英文著作,有近60种,绝大多数出版于1910年至1914年,包括英、美、法、德、意大利、比利时、加拿大、瑞士、瑞典、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埃及等国银行、货币、财政、信贷制度,以及许多大银行史,如《美国第一、第二银行》、《银行贷款与股票交易投机》、《德国大银行及其由于德国经济普遍发展而产生的集中》等书籍。孙中山还阅读了许多有关中国经济、贸易、外交的论著,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在理论研究方面,孙中山也购置了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著作6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1910年至1917年出版的新书。从现存的故居藏书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所着重研究的是当时剑桥学派、奥地利学派以及美国新经济学的著作。其中我们熟知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1904年和1911年的两种版本,可见孙中山对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正是因为理论联系实际,孙中山才以宏大的气魄、战略的眼光、哲理的深度写出了《实业计划》。
《实业计划》书中的内容体现了此时孙中山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设想,他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经济的萧条中看到了可供中国利用的机会,而且因为从1912年民国建立以来八年多的实践以及中国同西方进一步拉大的差距中,清楚地看到了实业能否发展是中国存亡的关键所在。因此他提出了全面构建全国的交通网络,加速发展能源、原材料和本国工业,自觉引进国外资金、人才,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这一思想,在当时兵荒马乱的中国没有引起多大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没有多少人注意,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陆续为学者所关注,并惊叹于孙中山的高瞻远瞩。
这一时期孙中山的著作汇集成《建国方略》出版发行,包括《孙文学说》,又名《心理建设》,《实业计划》又名《物质建设》,以及《民权初步》,又名《社会建设》,这本书写完最早,于1917年4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单行本,当时的书名是《会议通则》,主要内容是公民集会、结社、开会、提议案付诸表决而设计的规则和程序,是一部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著,叙述了政府的组织、运作和普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应掌握的具体民主原则、程序和方法,反映了孙中山倡导的民主政治思想。
2、广州演讲“三民主义”
孙中山写完上述三部书稿后,就开始草拟《国家建设》一书,到1922年6月,他已经完成了其中《民族主义》一册的草稿,《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两册也草就了大部分,其他各册的思想线索、研究思路也大体规划就绪,一有时间,就可以振笔直书,不料“陈炯明叛变,炮击观音山,竟将数年心血所成之各种草稿,并备参考之西籍数百种,悉被毁去,殊可痛恨”。今天我们知道在上海孙中山故居的很多书籍被孙中山带去了广州,就毁于那次叛乱的战火中。
想和三民主义,孙中山选择了演讲的方式来广为宣传。孙中山对他的秘书黄昌谷说:“我要把三民主义宣传到全国国民,但没有时间写出来,想用演讲的方式表述出来,你可不可以替我笔记下来?” 在征得黄昌谷的同意后,孙中山每次演讲都由黄昌谷速记下来,交给孙中山初读一遍,再交给邹鲁读校。邹鲁要做的事情是先校正记录稿在文字、内容上的错误,补充遗漏的部分,然后再对记录稿通读,进行文辞的润饰和内容上的增删,对增删部分先用稿纸誊清贴在原稿相应的地方,请孙中山审核。凡采纳的部分,由孙中山亲自写于原稿上,然后再退给邹鲁读校,直到双方满意为止,有时这样的程序要进行好几次。在他们修改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