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晚年的著书立说
辛亥革命网 2013-11-15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卢立菊 查看:
孙中山知识渊博,这与他孜孜不倦的读书生活有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孙中山的重要著作,基本上都是在他最后10年的时光中完成的。
1、上海完成《建国方略》
1918年6月到1920年11月,孙中山在上海“闭户著书”的几年是他难得的集中读书的时期。加拿大华侨送给他的上海故居,楼上有他的读书室和藏书室,曾在这里见过他的一位苏联人马特维耶夫·博德雷曾回忆说:“在几乎顶到天花板的玻璃书橱里,摆着许多书。书背上的字使主人知道全部书籍的名字。大概,他闭着眼睛也可以找到这里的任何一本书。”
这段时期,孙中山专心撰写《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著作,需要阅读大量参考书,他广泛收集资料。他买的书中既有线装古书,也有旧版的外文书,还有新出的书,以英文书居多。1918年7月写给儿子孙科的信中曾提及,在上海的日本书店订购了上百种新书,还没运到。孙中山在信中还说:“父近日热病初全,经已起手著书,或于数月后可成一书也。”孙中山当初经过日本回上海时,因眼睛患急性结膜炎在日本的西京大学医院做了手术,因旅途劳顿,到上海后又发高烧,当病情稍有好转时,就开始了读书及写作。孙中山嘱咐孙科:“儿有暇,当从事于译书、读书,或从事于实地考察种种学问,切勿空过时光。”在此也可看出,孙中山对于读书增长学问是很看重的。
《孙文学说》于1918年底至1919年春完成,提及的中外学说、书籍至少有上百种。全书约有6万多字,融入了孙中山大半生的知识积累和革命实践经验。孙中山从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10个方面,论证了人类进步过程经历了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三个阶段,提出了知难行易的著名论点。
写作这本书的过程,可以用一个小例子说明孙中山的严谨和认真。1918年仲夏的一天,天气十分闷热,孙中山伏案写作了一天后,晚饭后与秘书邵元冲纳凉时,仍在构思写作事项。孙中山忽然问“神农氏日中为市,处于何书?”邵元冲回答:“此事除载于司马迁的《史记》等书外,大概以《易经·系传》所载为最早。”孙中山点点头,要邵元冲把所述书籍找来供他查阅。后来这个知识点被孙中山写在《孙文学说》第2章中。在写作第4章时,孙中山想举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例子,问邵元冲关于中国舟车及火药的发明,以及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所乘海船的构造,有哪些书可供参考备览,邵元冲按照孙中山的嘱咐,分别买来《格致镜原》、《事物纪始》、《星槎胜览》等书籍,让孙中山查阅。
《实业计划》于1918年开始写作,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在1920年出版全书英文本,由朱执信、廖仲恺、林云陔、马君武等译为中文,于1921年10月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中文本。全书共分为六大计划,还有篇首和结论两部分,其中论证设计了交通通讯、港口、铁路枢纽、港口城市、水力、冶金及水泥、矿业、农业、造林、移民共10个方面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孙中山关于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具体设想和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