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正气一身,黄埔忠臣李学坤传(3)(2)
辛亥革命网 2012-12-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李学坤口述,于茗整理 查看:
为了使全国人民早日过上幸福安定的日子,同年8月25日,在毛泽东主席带领下的中共中央就当时的局势发表了宣言,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并指出要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但是,别有用心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却心怀鬼胎,竟想抢夺人民胜利的果实,竟把在刚刚胜利的抗日战争中与之共同抗日的共产党当成剿匪来围剿。
在日本投降的不到十天内,蒋介石曾三次发出电报,邀请毛泽东主席到重庆共商国事。蒋介石以为,正沉浸在全国人民普天同庆之中的毛主席一定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不会应邀来到重庆的。但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毛主席于26日乘专机抵达重庆,27日就与蒋介石进行了和谈。这次谈判的主题是和平建国。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成立联合政府;二.取消共产党一党专政,取消特务组织;三.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承认各民族党派的合法地位,承认人民解放军的政权组织,政令统一,军令统一,整编军队;四.区域划分和指定与人事方面的安排:会议上指定了热河省、查何尔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五省的主席由中共人员担任;安徽省、河南省、江苏省、广东省、湖北省的的副主席由中共人员担任;上海、天津、北京、青岛四个市的副市长由中共人员担任;东北各省允许中共人员参加各级的政权组织。
在谈判内容里,最难的问题就是整编军队,当时合谈也做了具体地安排,由三人小组进行领导,由国民党的军令部、军政部、十八集团军的总司令部、十八集团军的领导人部队各派一人参加。那时国民党有263市,缩编为120个市;中共方有48市,缩编为20个市。
在双方谈判期间,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俨然成了巨大的战场,全国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硝烟,中国发生了内战。内战的根本原因是国共双方在互相抢夺全国的地盘,抢夺接收日本投降还回的地盘。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要求停战,民主人士要求停战 ,美国和苏联也不赞成中国打内战。迫于周边的舆论压力,国共双方迫不得已停止交战,于1946年1月13日签订了停战协议。从1946年1月13日零时起,国共双方就地停战。
这次国共双方谈判进行了43天,主要问题尚未解决,特别是军队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当时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关注都对国共双方谈判寄给了很大的希望。双方代表在1945年10月10日发表了一个提要,这就是双十协议,也叫重庆协议。
在签订协议的第二天,毛主席回到延安,周副主席留在重庆继续谈判。
为了监督指挥双方停战工作,国共双方成立了最高三人小组,即最高的军事调停组织。最高三人小组在国际上叫做和平小组,在国内叫调停小组,是由三方面组成的:国民党一方的最高代表是张治中将军,共产党一方的最高代表是周恩来总理(当时是副主席),还有一方是站在国共两党中间的美国代表,其最高代表是马歇尔将军。为什么非要美国人参与?这其中奥妙,懂得一点世界现代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的,这不是本书的重点,姑且不论。
为了执行三人小组工作的命令,1946年1月20日,三人小组在北平成立了办事机构:北京军事调度执行部,简称叫军调部,下面设有调处部,交通部和整编部。当时,三个部门有正副教官共计1000多人(不包括秘书)。军教处下面共有36个三人小组,其工作人员都是由毛泽东和蒋介石亲自认定的,分布于全国各地。
1946年1月,年仅23岁、担任国民党上尉参谋的李学坤怎么也没有想到,他有幸会被选派为三人小组的国方代表,随蔡文治中将、邓为仁少将乘机由重庆飞到北平,组建军事调停处执行部。1946年1月底,他奉命随邓为仁少将到汉口,组建汉口三人小组,即第九小组。就是在这一时期,李学坤有了和共产党接触的机会,并深入地了解了共产党解放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这为他以后的弃暗投明打下了基础。
汉口三人小组的国方原来的首席代表是邓为仁。这时的代表只有李学坤一人;共方原来的首席代表是薜芷政,他原是十八集团军的高级参谋,据说他也是参谋长的左右膀,这时的代表是王震,以后还有邓少文。美方的首席代表是一个空军少将卡拉可瑞可克斯(音),他是美国空军首相住在汉口基地的一个司令,以后还有美国陆军中将扭赡尼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