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的政治现代化意蕴

辛亥革命网 2011-03-30 00:00 来源:甘肃社会科学 作者:任军利; 王新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若从戊戌变法算起到新中国诞生前,,论辛亥革命的政治现代化意蕴,
 

    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若从戊戌变法算起到新中国诞生前,前后经历了50余年,其间的辛亥革命无疑是这一时期政治现代化的最大成果,它不仅实现了国家政治制度由封建专制向现代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转变,更重要的是它在构筑现代政治实体中所展示的新的政治理念、新的制度精神和新的政治功能给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闸门。解读辛亥革命的政治现代化意蕴,正确科学地评价辛亥革命,对于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1911年爆发的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不是偶然的,它既是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艰难探索历史的总结,又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受到西方殖民主义者沉重打击,中国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进程发生断裂,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尚未建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没有产生的情况下开始的。这就使得中国的现代化,从发展上看,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从实现主体上看,既有封建统治阶级又有新兴的资产阶级;从模式上看,以西方文明为蓝本;从路径上看,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变革的三部曲。这些特征表明,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始终面临着“西化与化西”、“观念与体制”、“救亡与启蒙”的痛苦抉择,而且这种抉择在中国近代史上往往表现为非唯一性。

    中国最早的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这次现代化是由封建官僚中的洋务派发起的。他们有感于国家的衰败,并把失败的原因归究于军事的不敌所致。故自上而下搞起了“自强新政”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甲午战争结束,其间经历了30多年。客观地讲洋务派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萌生的以军事国防的现代化来使国家富强起来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身为封建官僚阶层,他们的政治立场和阶级地位使他们只能以“中体西用”的方式来接受西方文明的挑战,但同时他们又是整个统治阶级中最先觉醒并准确判断时下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迫使他们不得不以“变”的姿态来顺应这种大趋势,这多少显得有点无奈。然而就是这种来自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有限的改革也最终被强大的守旧势力所淹没。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给封闭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丝光亮,现代工业的存在多少也改变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初步奠定了中国最早的工业化基础,更重要的是洋务运动使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上不再局限于“奇技淫巧”上,它还摧生了中国资产阶级,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都为以后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做了不自觉的前期准备。洋务运动之后短短数年间,资产阶级改良派一跃而成为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他们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清醒认识到,中国之弱势不在军事和经济而在制度。正如他们所言“根本不净,百事皆非”。这里的“根本”显然是指封建制度,于是中国的现代化由国防现代化迈入了制度现代化。资产阶级改良派扬弃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试图将西方政治文明嫁接到君主专制政体上,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体现了国人在现代化认识上的进步。康梁等人一腔热血,奔走呼号,借助于光绪皇帝力量自上而下进行了政治改良。遗憾的是这场声势浩大的,本有可能给中国社会带来转机的政治改良,在惯于玩弄权术的西太后等顽固派手中,反而演绎成排除异己的宫庭斗争。最后103天的变法运动以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宣告结束。

    如果说洋务运动的失败还给人们留下点希望——寄托于开明的君主进行政治的变革,那么戊戌变法的失败则使人们从血的教训中认识到,要对现存的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作些那怕是微小的变革几乎是不可能。希望到此还未彻底泯灭,机遇再次光顾了大清王朝,在晚清新政抛出“皇族内阁”的同时,也把留给这个1日王朝的最后一线生机抛弃了。事情就是这样,当一连串的改革相继失败,温和的、渐进的、自上而下的方法已经用尽,历史把政治革命摆在了首位。

    早期中国的现代化,只所以起伏跌宕,蹒跚而行,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内部政治现代化的滞后则是根本原因。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实践表明,拥有强有力的现代国家能力和现代政府系统,是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要的基本前提。国家政府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化的成功。日本的明治维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美国军舰第一次出现在日本海域时,日本统治阶级接受了中国抵抗欧洲列强失败的教训,充分利用外来侵略所激活的大和民族爱国心,使整个民族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涮新政治制度,从而为日本的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环境。反观近代中国,在进入变革时代以来,虽然大清政府的合法性不断受到质疑,但是在推动现代化方面仍然是能起到领导和推动作用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正如美国学者罗兹曼在研究中国早期现代化挫折后所指出的:“国家最高领导本来是可以力挽狂澜,扭转政治各方面衰败的。但清廷统治者却没有试图充分利用国家手中的现有资本,给自己发展出强大而有活力的政治机构来获取王朝或全民的目标。他们失去了这种本事。晚清统治者在危机面前是满腹疑虑,犹豫不决,穷于应付,在现代化方面实在谈不上有助于任何问题的解决”。“政治上的失败乃是解释中国现代化起步缓慢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孙中山基于对早期现代化教训的深刻思考,清醒地认识到“不完全打倒目前极其腐败的统治而建立一个贤良政府,由道地的中国人来建立起纯洁的政治,那么,实现任何改进就完全不可能的。”因此,用政治革命来代替社会改良,推翻腐朽的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成为历史和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