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2)
辛亥革命网 2010-06-30 00: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廖翊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文化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人民政府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蔡武: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体制必须改革才能产生动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蔡武说。
2003年,中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在全国35个文化单位进行试点。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决定了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路径。文化体制改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把文化单位都推向市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培育、文化市场的发育和健全、文化科技的创新、文化传播手段的建设、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等都是体制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蔡武说。
蔡武特别强调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要高度重视开拓国外文化市场。
“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贸易,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去竞争,推动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文化贸易是整个世界文化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过去我们对这一点认识不太足,我们把文化更多地看作宣传工作教育手段,忽视了其作为商品的属性。今后要以文化贸易的方式占领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吸引外国观众和读者。”
论及文化走出去战略,蔡武提出,既要有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也要有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的文化活动,更要培育有竞争力、有实力的文化市场主体。
“真正要在整个世界文化竞争中站得住,主要还在于做大做强自己。比如,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的‘肩上芭蕾’节目,甘肃歌舞团的舞剧《丝路花雨》,郑州歌舞剧院的舞剧《风中少林》等,在国外都很有市场。我相信,只要很好地挖掘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华文化在全世界极具吸引力!”
谈及国务院7月底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蔡武表示:这是第一次把文化产业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有深远意义。
他介绍,文化部正制订系列措施落实这个规划。
“文化产业发展过去有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投入。我们根据中央的精神,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扶持文化产品出口项目的协议,银行承诺对文化部推荐的出口产品企业给予贷款等合作;与中国银行签署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文化骨干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同时,推动重点工程带动项目,加强产业园区和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市场运作,在全国形成若干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形成若干个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重心下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
“十七大报告中,特别提到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党中央对我们的鼓舞和鞭策,我感到责任很重。”蔡武说,在他担任文化部长期间,将着力于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
“我个人认为,我在任期间如能基本建立起体现便利性、均等性、普惠性、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这就是最大的功劳,这才是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做事。这对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提高占人口70-80%的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蔡武表示,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真正的差距在于普惠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此提出“重心下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理念。
他特别强调加大在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项目落实好,“要让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经常想到我们的农民群众,能自觉为广大农村送戏;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农民自身参与文化创造、欣赏的积极性;在政策上,鼓励在农家建立文化大院,并在广大农村加大文化培训力度。”
“我周末习惯出去散步,当看到公园里退休的人们自发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我从心底有一种感动。我们群众的文化需求并不高,我们有责任为老百姓满足他们并不高的文化需求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一直主张将博物馆、图书馆、剧场、音乐厅的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
“我感到自己最需要呼吁的两件事:一是加快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让文化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使大家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