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复兴:中国元素风靡五洲(2)
辛亥革命网 2010-06-04 00: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新中国文化建设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当代中国人正以昂扬向上的精神姿态和前所未有的创造激情谱写着中华文化的绚丽诗篇。 ,文化
文化服务
公共设施覆盖城乡
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如果没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我们村的‘农家乐’不会像现在这样红火。”北京市平谷区雕窝村村民魏德祥说,现在村民们坐在家里点点鼠标就可以处理网络订单,接受游客的预定。现在有超过54万专兼职工作人员在遍布全国的75万个服务站点里为数亿农民提供文化信息服务。
通过60年不懈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的种类、数量大幅度提高,有多项文化产品的规模达到了世界第一。
1949年,全国仅有公共图书馆55个,文化馆896个,而且全部集中在城市,文化生活极为贫乏。60年后的今天,这一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还是让数字来说话吧。
——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19个,博物馆1722个,文化馆3217个,文化站37938个,村(社区)文化室247332个,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村村有文化室的目标也即将在明年实现。
——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95座(台),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5.43%和96.58%;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5亿户,电影观众近20亿人次。中国广播电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电子传媒。
——平均每天生产近40集电视剧,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2008年,我国电视剧产量达到14000集,电影产量达到406部,国产电视动画年产量达到130000分钟。
——我国的图书、报纸、电子出版物品种、总量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位。近30年的出版总量是过去3000年出版总量的3倍多。出书品种多年保持在20万种以上,图书由“书荒”变成了“书海”。今年,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逼近万亿元大关。
翰墨飘香、弦歌不绝,在城市,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久而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推力。
“作为庆贺祖国60华诞的献礼剧目,《北京传说》是国内儿童剧有史以来投资最大、创作阵容最强、首轮演出票房最高的项目。”北京儿童艺术剧院总经理王颖介绍说,今年“六一”期间,该剧进行了5场演出,观众人数达5万人,票房突破了700万元,创下了国内儿童剧首轮演出总票房的新纪录。
文化产业
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作为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北京儿艺通过股份制改造,引进先进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大胆借用“外脑”,盘活资源,实现了从演出场次到总收入两大飞跃。而这只是文化产业方兴未艾的一个“缩影”。
目前,“向改革要生产力”已经成为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响亮口号。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71家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应转企改制的472家出版社已完成284家,2466家发行单位已经完成2373家,省级新华书店已经全部改制;29家需转制的电影制片厂已完成14家,1008家电影公司和电影院已完成561家……一大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脱颖而出,北青传媒、广电网络、新华传媒和辽宁出版传媒等多家文化企业先后上市。截至2007年底,文化企业在A股上市的有11家,在香港H股上市的有2家。
1979年底,广州市东方宾馆开设了我国第一家音乐茶座,标志着文化走向市场。但是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对大多数国人仍是陌生的概念。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加以区分。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我国文化产业在各项政策的指引和扶持下迅猛发展。据《2006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统计,当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增长速度高出同期GDP年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文化产业在提供就业机会、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