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与见证中国文艺30年之美术:穿过丛林 立于

辛亥革命网 2008-12-12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邵建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记得1982年,北京展览馆门前,为了参观《法国250年藏画展》不断伸展的购票队伍。 ,亲历与见证中国文艺30年之美术:穿过丛林 立于莽原,

  记得1982年,北京展览馆门前,为了参观《法国250年藏画展》不断伸展的购票队伍。

  记得1985年,美国波普艺术家《罗伯特·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在北京展出,与当时中国各地涌现的新兴青年艺术集群及其作品展览相呼应,掀起“85新潮”。

  记得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的开枪事件和《中国美术报》的停刊启事。

  记得1992年,巨幅宣传画《小平同志在深圳》树立在深圳红岭路口广场。

  记得1996年,傅抱石作品《丽人行》以1078万元成交,中国艺术品市场价突破千万元大关。

  记得2000年,中国美术馆内,对于美术界有些姗姗来迟的《达利绘画原作展》依然让人目瞪口呆。

  记得2003年,非典后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的“井喷”与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过山车”。

  记得2007年,西方艺术品以专场拍卖形式进入中国、登陆北京。

  记得北漂的艺术家们如何从泔水横流的圆明园画家村迁往工作室林立的宋庄画家村和画廊比肩的798艺术园区。

  记得如临大敌的北京第一场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会,也记得拍卖成交如何单件过千万、单场过亿元、年度过百亿。

  还记得在欧美街头给游人画肖像的中国艺术家因为害怕警察而四处逃窜的尴尬,还记得接受采访的欧洲艺术策展人开场时的傲慢,还记得参观外国博物馆内陈设中国被掠文物的悲凉,还记得在西方一些大博物馆参观时取到中文导游册的兴奋,还记得目睹大批文物与艺术品通过市场回流的欣喜,还记得一些重要文物被追索回国时的豪迈……

  说来,从事美术采编已经20余年了,回头一看,有一种穿过丛林、立于莽原的感觉。

  中国自古开放,四通八达的丝绸之路致使中国美术主干挺立、色泽斑斓,商周的青铜器皿、汉唐的石雕壁画、宋元的绢本名窑、明清的文人水墨……无一不是招云揽月、雄视天下之作。到了清末民初,国运乖舛,民生凋敝,独裁霸道,偏执极端,美术天地可谓一片死寂。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艺术“狂飙突进”,因为战火四起、民不聊生而只是浅尝辄止,只是昙花一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有了民族艺术的休养生息与苏俄艺术的引进,两棵大树毕竟招呼不来春天。“文革”十年虽然给世界艺坛留下了一抹独特的“红色”,却是血淋淋下的一份惨淡虚无。中国美术,只是在这30年才平台隆起,四面出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门甫开,国人敞怀,久违了的世界整体地展现眼前,除了我们有所了解的西方古典艺术,除了我们曾经照搬的苏俄巡回画派,从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作品开始,到西方当下艺术状态,一百余年来西方世界流行的所有艺术形式几乎都在中国艺术舞台上登场……西方现代艺术的蜂拥而至与良莠不分,说明了中国人精神空间的空洞。西方现代艺术的蜂拥而至与良莠不分,说明了中国艺术语言的相对贫乏。西方现代艺术的蜂拥而至与良莠不分,说明了中国艺术家的饥不择食。毕竟,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中国艺术家自不甘在西方艺术身后亦步亦趋。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模仿依然存在,但是,激越的情绪平缓以后,是对本民族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开掘,中国当代艺术自有其推动中国社会思想展开的力量与功绩。学院派艺术、新古典主义、写实主义等身负绘画民族化重任,依旧沉稳地向前探索。中国成为了世界艺术领域架上绘画、传统雕塑、传统三版(木版、石版、铜版)的重镇。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发轫的中国画现代化,以千舟竞发的态势,综合了传统、中融西、西融中各派,色泽斑斓,姿态摇曳,可谓盛世华章。中国艺术品市场先画廊、后拍卖与博览会,相互竞争,相互砥砺,蔚为大观。北京与香港业成掎角之势,成为了全球中国文物与艺术品的交流中心。

  八面来风,四方进发,中国美术浓墨重彩,笔力恣肆,云生水起,蓊郁勃兴。行走于中国艺术之原野,山重水复,花木掩映,虽不豁然,却是开朗十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