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与见证中国文艺30年之文学:无边光景时时新
辛亥革命网 2008-12-12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必胜 查看:
过往30年,文学者,煌煌然,灿灿然,虽也不乏恨铁之憾。回顾与展望,也让人欣慰。文学之路,风雨兼程30年,文学园地,莺飞草长,万紫千红。
遥想当年,新时期肇始,乘思想解放之大势,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文艺复苏,群情激昂,宿将新秀,摩拳擦掌,观念碰撞,一吐为快。就有了真情文字,性情华章。锦绣之作,大小由之,无边光景,蔚为大观。回忆历史,悼念故人;褒扬世事,展现宏图。各有倾吐,竞相表达。我们看到,散文者,长歌当哭,十里长安街上,不尽思念泪;诗歌者,小草言志,吟唱思念之情,恸民族之悲怀;小说者,举控诉伤痕之旗,反思教育缺失。报告文学,描绘民族精英风采,抒发现代化的热切之期;杂文,锻思想之爝火,扫保守之陈规。文学题旨丰富,视野宏阔,新人辈出,尽得风流。几代作家,笔意纵横。写改革者,有乔厂长之奋进高歌;反思当代历史,有大墙下追求自由的不屈抗争,或有对中华文明深入的开掘与钻探。抒写青春,有知青人生坎坷命运的探究。现实历史,个体群象,洋洋大观。新时期之初,文学顺势而为,千帆竞发,共襄胜景。
及至,上世纪90年代风云际会,市场经济渐进展开,文化多元多样,全球化的经济浪潮和商品经济方兴未艾。经济之变,文学敏感。虽不似改革开放前十年风光,所谓各领风骚没几天之说,不无道理。随着商品文化、都市文化的渐进强势,文学虽也自持,仍坚守人文理想大旗,却也难以独善其身。文学应变于大势,受欢迎的是各类励志的、青春的、情感思辨的篇章,甚至也有痞子式搞笑的流行。快餐性、流俗化与浅显的影视文化,大行其道。文学欲前行而趔趄,但变法在所难免。一时间,如何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养料,或者,文化的原创性,文学的民间立场、民族性、现代精神等,成为迫切话题。现代性与大众化,雅与俗,严肃与通俗,崇高与庸俗,解构与重构等等,成为困扰于文学的多方支点。好在,多元化孕育了多样性。文学的人文精神,文学的神圣性,成为共识。这时期,历史小说,改革文学,先锋文学,现代派,古典主义,以及众多的探索性文本,有如山花烂漫。使命与责任感的驱使,文学家们不倦地努力着。较为流行的是,描绘底层人生的写实主义,眼睛向下,视点下沉,壮大着这一时期文学主题。打工文学,新写实、创业者形象,等等,丰富了文学为画廊,成就了文学的万千气象。在散文随笔中整体性地展示历史文化,坚守人文精神,比如,田野笔记式的大文化散文走俏,历史小说的繁盛,文化反思的普遍,成就了文学的文化品位。
在人们期待中,新世纪来临。“世界是平的”,地球村,让文化的全球化成为可能。当代中国文学,并不封闭自己,在借鉴与学习中,完善着各种各样的探索和试验。悬疑的走俏,精怪的流行,网络的兴起,青春文化的仍然强势等等,无不丰富了时下的文学风景。现实生活的巨变,见证人的角色意识,当代中国文学,思想性较之以前更为突出。现实的诸多困扰,物质性追求与精神性坚守,比如,人与自然,物质的发展与人的现代化焦虑,商品化与人文精神,工业化与本土性,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国家意识与个性发展等等,成为文学反映生活所必须面对的。于是,一些长篇小说、一些长篇散文的主题,或者开掘人与自然关系,或者探索工业文明中人本主义。现代化的每一历史进程,必然推进文学内容的丰富和文学精神的变法,这也是时代期望于文学的。
与时代同行,与生活同步,30年文学经历了一个长河奔流的过程。作为精神性产品,文学的风光与否,并不在于读者的多少,或者文学的发展,不应当只是时尚的因子。但,现时的科技进步,文学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壮大自己,强其筋骨,尤显得重要。如今,就网络文学一端,已把平面和纸质的阅读当成过去和历史了。而还有刚刚起步的手机文学,更是把这种单向度平面的文学,提升了一个新的境地。挑战与机会并存。面对新的变革,文学自身如何呢?如何既有个体的灿烂,又有整体的辉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