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三十年:歌剧30年 探索与跋涉(2)

辛亥革命网 2008-12-05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歌剧,代表着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也折射出文化底蕴的厚重程度。中国歌剧,曾经拥有一批影响深远的作品,唱腔家喻户晓,剧情耳熟能详,

  今天

  创作演出还缺什么

  温德青

  作为“音乐之王”的歌剧,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准,对比正在蓬勃兴起的科技、经济和体育的国际地位,我们的歌剧文化水准目前还很低。无论是专家还是老百姓,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我们目前的歌剧创演都不算满意。

  首先,经济保障和支持远远不够。有关部门应该把歌剧作为重点保护对象,以固定财政拨款为主,以企业和基金会的赞助以及票房收入为辅。

  另外,在当前环境下,许多地方团体还不具备演出大型歌剧的能力,与其成为一个二流的大歌剧团还不如集中人才与经费,成为一个一流的室内歌剧团。随着时代潮流的演变,如今,室内歌剧也已经成为国际当代歌剧的一个重要品种。

  中国的剧院与歌剧演出单位常常分家,造成“生产与销售”脱钩,演出剧团又出力又赔钱,剧院却坐享其成。不少歌剧演出单位还不能真正实行艺术总监制和歌剧季,每年的艺术活动缺少规划,听众事先也不知道一年将有几个剧目上演,买不了年票,失去最佳宣传时机。

  在我们这里,一个几百人的大剧院每年大概最多只可演2到3部歌剧,而国外剧院平均是8部,每部歌剧演出8到12场。例如,瑞士日内瓦歌剧院下属有合唱团、现代芭蕾舞团、舞美部、演出部,乐队与罗曼丝交响乐团联姻,主演外请名角,排练就在自己的剧场进行。70%的是年票,半年前已出售,学生与退休老人优惠近半,总体票价比中国的便宜。欧洲歌剧院情况也大体如此。

  我国当代作曲家,技术不扎实不全面,音乐语言也陈旧,这是造成歌剧次品与平庸之作过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歌剧创作要求作曲家除了才能之外还要有坚实的、全面的作曲技术,对国内外、过去与今天的歌剧音乐都有深入的了解与体会,对戏剧性和大型作品的结构也要有充分的感悟与控制能力。

  未来

  期待中国流派

  金  曼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歌剧创作演出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直至今天,“中国歌剧”的概念也只是相对存在。在世界艺术园林中,我们可以说已经存有中国文学、中国美术、中国电影、中国杂技……在世界音乐宝库中,已有意大利、德国、法国、俄罗斯的歌剧……但还不能说也有“中国歌剧”了。这里所讲的“中国歌剧”,是指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拥有相当数量的经典作品和杰出表演艺术家,产生了较大国际影响的艺术门类。

  “中国歌剧”的基本特征是:中国人的创作、中国的音乐、中国的故事、中国的语言。但这还远远不够,“中国歌剧”还应拥有更为丰富的内涵。“中国歌剧”必须具有独特的品格和气质,能够准确演绎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拥有中国音乐灵魂;是可以用中文唱响世界,能充分展现中国气派的歌剧;是能够为世界所接受,真正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共享的歌剧。

  学派、流派可大可小,规模和影响也有强有弱。歌剧在意大利诞生之后,百年内便在国内形成了佛罗伦萨派、威尼斯派、罗马派等歌剧流派;百年后在世界上又有了意大利歌剧、德国歌剧、法国歌剧、俄罗斯歌剧等派别。以发展的眼光看,除了中国歌剧流派外,我们还应当鼓励形成各类歌剧派别,如地域派别;也可以由作曲家而形成派别,以歌剧表演艺术家形成派别。中国歌剧能不能走上世界歌剧舞台的中央,不仅关系到“中国歌剧”概念的能否确立,也将标志中国歌剧的发展是否上升到一个新阶段。因为,“中国歌剧”是一个必须放置在世界范围里才能成立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偏于一隅的剧种概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