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老物件 重温老北京民俗文化
辛亥革命网 2008-11-07 00:00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 丽 肖 丹 李白薇 查看:
“哎--卖小盆来卖小罐,喂猫的浅呦,攒钱的罐儿……”在刚开馆的老物件陈列馆,老北京民俗收藏爱好者宋振忠原汁原味的“叫卖声”赢得了参观者阵阵叫好。只见他头戴圆顶黑色小毡帽,身穿深蓝色长袍,肩搭麻布口袋,手摇黄铜拨浪鼓,恰似百年前卖存钱罐的商贩。现在这种叫卖声渐渐逝去了,馆主宋振忠特意跟97岁的老艺人学习,再现了这种声音。
老物件:老北京的特色老北京的根
走进旧鼓楼大街的铃铛胡同,成串的红色灯笼映入眼帘,喜气洋洋,颇具中国特色,老物件陈列馆就位于其中,“推开窗就可以看见钟楼”,宋振忠一边介绍一边示范着。
陈列室的布局颇有“家”的味道,进门迎面一张八仙桌,桌上放着梳妆镜、茶壶、果盘,果盘里堆满糖块,茶壶前还放着用来暖茶的民国壶套。宋振忠年近八旬的母亲身着艳红唐装,戴一串五彩佛珠,坐在榆木太师椅上,神色安详,看着前来参观的游客。
室内两侧的玻璃展柜里,小物件按照“饮”、“食”、“医”、“用”、“居”五个部分摆放,共300多件:从放在炉子里烧水用的水汆,到家家户户都有的红花金鱼大口碗;从旧时有钱人戴的“三片瓦”帽子,到过去马车上挂的煤油马灯,老北京的东西应有尽有。
曾经有一个韩国人想出高价购买宋振忠的收藏,他不肯,“这是北京人自己的东西,如果东西都没有了,还拿什么谈文化,以后我会把它们捐给国家。”
费尽心思搜集老物件
今年44岁的宋振忠家住鼓楼附近,从祖上到他,已经200多年了,他戏称自己是北京“土着”.小时候,他的母亲很喜欢古物,常带他去古玩市场逛,后来他也被这些东西深深吸引了,并开始搜集。
为此,他花了不少工夫:早上3时起来骑车到晓市(国华市场后胡同、象来街、白桥花市东等),节衣缩食来省钱,还跟收破烂的打交道。“人家都说我是傻子,现在都叫我老师了。”他20余年如一日,共搜集了1.5万多件老物件,涵盖了民间五行八作,跟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这次只是展览了其中一部分。“每一件都是我的心肝宝贝,”宋振忠感慨道。
为了更全面地发掘老北京的民俗文化,他还搜集了“胡同的声音”,这是由各种实物发出的声音,如自行车铃声、脚铃等。这样的声音有35种,已基本集齐。
附:有特色的老物件介绍(部分)
1.手铃,又名虎撑。旧时郎中走街串巷手上摇动此铃,胡同居民便知郎中来了,便出门瞧病。“虎撑”的提法有一传说:过去京城常有狼出没,手铃一响,狼就不敢靠近。孙思邈途经一山坡时,遇见一只病虎,老虎喉中有刺,孙圣人用此铃撑起虎口,将刺取出,世人遂将铃又取名为虎撑。
2.铜镜。清初作品,陈列馆中最珍贵的展品,是旧时有钱人家使用之物,后铜镜渐渐退出人们生活。
3.车襻儿。过去车夫拉车时搭在颈上的绳子,长2米,宽2寸,厚1厘米。民国初年,由于物资匮乏,国人用剪掉的辫子编织成这种绳子,十分结实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