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电影与影院(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电影传入中国初期,欧美进口片与几乎垄断了整个电影发行市场。中国早期电影在有限的空间里艰难地成长。中国的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是和传

图3:中国第一位“影后”张织云

  (三)193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民族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日本侵华,中国的电影也主要以唤起全民族的抗日情绪为题材。夏衍、阳翰笙等左翼作家进入电影创作行列,使电影制作注重现实主义。《共赴国难》、《风云儿女》等数十部抗日题材的电影的放映,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信心。

  二、早期电影院

  电影是在特定的场所才能实现其艺术和商业的价值。电影院就是电影得以安身立命的场所。中国最初的影院是在原来的茶园、戏院的基础上形成的,晚清政府认为电影院人员混杂,有伤风化,对电影院做出了诸如男女必须分座,夜间停场不得超过十二点的规定;直到民国时期的1920年代才逐渐允许男女同坐。北京的平安影院最先打破这一局面,以后渐成风气,其他影院也不分座了。从此,电影和戏剧、电影院和戏院,成为属于不同范畴、也是属于不同时代的东西。电影院之于戏院,不但是器物上的更新换代,更是一种和新兴市民社会勃兴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心理、社会文化意识上的更弦易辙。人们到电影院里,观看一部影片,享受着那只属于他自己的空间,观看着超越现实生活的影片,忘却了现实生活的种种烦恼和不公,沉浸在影片的唯美意象之中,时不时地感受另一种语言带来的异域世界的种种生活理念,释放着早已疲惫的身体和心灵,憧憬着未来。在电影院的一进一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也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也许是一个向往已久的世界,不管怎么样,都感受着这异域文化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

图4:老北京电影院--西单商场文明茶园

  电影和影院是一对孪生物。电影依靠影院实现其艺术和商业价值;影院因电影的可观赏性和巨大的商业利益而生存。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早期的电影作为一种符号象征着西方文化霸权通过视觉强行植入国人的潜意识,影响着国人的社会意识和文化认同。但是就电影本身而言,我们更应该接受这种先进的文化传播方式;同时电影的出现,形成了以影院为中心的市民社会的交往空间,更重要的是电影产业在中国扎根,推动了娱乐业的发展。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