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的抨击,但是这并没有能够憾动传统文化的根基。袁世凯掌握政权之后,以“保全国粹”为幌子,
图2: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摄于安庆独秀园)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文学革命”,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口号,主张以白话文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其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把文学的革新与政治的革新联系在一起。文学革命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也对新文学的创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此在中国诞生了新文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图3: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与胡适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史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延续,是新文化与旧文化的一次激烈的斗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是和旧文化势力的斗争分不开的。北京大学允许各种学派,各种思想自由发展,《新青年》加入北京大学之后,引起了传统势力的极端仇视和恐惧,发动军阀肆意污蔑新文化,企图用武力来镇压。一些守旧文人也对新文化进行攻击。刘师培为首的国粹派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受到这样那样的攻击,但是新文化以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民主科学思想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主流。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条和封建礼教的抨击,唤醒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了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了人们更迫切地追求救亡图存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