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的普及(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查看:
图2:《黄花岗中烈士之侠影》,出自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革命写真》。
民国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摄影百花齐放全面发展的时代,摄影不再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还向着艺术的审美。在这个时期,照相机开始普及,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摄影中,使得摄影在这时期的普及相当广泛。首先,在新闻领域,摄影开始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的各大报纸如《申报》、《京报》等陆续开办了摄影附刊,一时成为风尚。而且出现了专门的新闻摄影通讯社,如东北新闻影片社、国际新闻摄影社等,这些通讯社有专职的摄影记者,为各大报纸提供照片素材。此时,还在大学内开设了“新闻摄影”这门课程。照片直击现实的纪实效果得到很好的发挥。再者,专门的以图片为主的画报也兴起,1926年间综合性的大型画报相继出版,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是《良友》、《时代》、《文华》等,这些画报为摄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但是画报充盈时,也是低级庸俗的摄影照片泛滥之时,上海的一些低俗画报以人体艺术的幌子登载不雅照,这让一些艺术家和摄影爱好者愤慨不已。为了艺术救国、启迪民智的宏愿,这些有志者聚集起来成立了摄影艺术社团。这些社团大都是业余摄影爱好者组成,其中比较重要的社团是由黄振玉在北京发起的光社和郎静山等在上海成立的中华摄影学社。他们以社团为依托,切磋摄影心得、举办摄影展览、出版摄影书刊,把摄影推上了艺术舞台,这些民间的摄影社团对于中国摄影艺术的普及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抗日战争打响后,摄影在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中国的摄影者逐渐放弃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理想,而投入到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运动中,摄影变成为关注民生的工具。此时一大批战地摄影师活跃在抗战的一线,记录下血与火的镜头,激起民众的抗日热情。在革命圣地延安,以吴印咸为代表的摄影师捕捉到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所作的贡献的点滴。摄影师为毛主席拍摄多张照片,留下珍贵历史遗迹。强烈的现实色彩使这时期的摄影呈现现实主义审美特征。
图3:1945年吴印咸在延安为毛泽东拍照。
建国后,摄影主要为工农兵服务,作为一种新闻传播的媒介和革命文艺的表现手段,它与政治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后,摄影开始由“工具”向“审美”转型,强调摄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美的存在。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相机作为一种日常电器走入千家万户。由此,摄影前所未有地得到普及,它开始成为一种个人化的事物,成为个人表现生活、表达情感与意愿、传达讯息的工具,每个人都加入到记录历史的行列之中。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